《怪物隊長領導學》- 好隊長鄧肯的特質:功能性領導

1997年有一本艱澀的臨床心理學教科書出版,名叫《厭惡型人際行為》(Aversive Interpersonal Behaviors),其中有一章是「吹噓、勢利、自戀:對於過度自我者的人際反應」,作者是威克森林大學(Wake Forest University)的教授和數名他的大學部學生。該篇章的結論是,自我中心的人容易在言語和肢體語言中透露出自大傲慢的訊息,因此不受到他人喜愛,可能會影響團隊的團結。

這篇作品最令人驚訝的是其中一位學生共同作者的身分—21歲的提姆.鄧肯(Tim Duncan)不只是威克森林大學心理系的學生,更是學校籃球隊的明星。

提姆.鄧肯在美屬維京群島的聖克羅伊島長大,夢想成為游泳冠軍。颶風「雨果」在1989年摧毀了當地的游泳池,也摧毀了他的奧運之路。不久之後,他的母親在他14歲生日前一天,因為乳癌去世。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一直到進入高中,鄧肯才開始打籃球。即便他在高中最後一年飆高到6呎11吋,他纖瘦的身材和生澀的球技仍讓大部分的球探懷疑,認為他很難在大學籃球的競爭中嶄露頭角。威克森林大學是唯一提供他獎學金的重要學校。然而,鄧肯成長飛快,竭盡全力鍛鍊球技。在這篇論文出版的同一年,聖安東尼奧馬刺隊在NBA選秀中以第一順位選擇了他。

進入馬刺的第一刻起,鄧肯彷彿完全照著他大學論文的結論來待人接物。他從不要求特權,不會蹺掉練習,表現不好被訓斥時也不會發怒。在球場上,他灌籃後決不會掛在籃框上,或是斜眼俯瞰對手。馬刺的教練葛雷格.波普維奇曾經說鄧肯這個人一點「戲劇性」也沒有。

當22歲的鄧肯在1998年上台接受NBA年度最佳新人獎時,他穿著球褲和破舊的運動衫,臉上幾乎沒有笑容。他似乎一點也不想被選中,更沒興趣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全世界。他曾經告訴記者:「你們想寫什麼就寫吧,別再試著分析我了。」

1999年6月25日晚上,鄧肯在對戰紐約尼克隊(New York Kinks)的第五場比賽後獲得他的第一座NBA冠軍頭銜。馬刺領完獎後,我跟著其他記者一起進入他們歡欣鼓舞的休息室。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此之前,提姆.鄧肯從沒有見過這麼多相機。如果他像貝比.魯斯或比利那樣,就會把握機會享受眾人的推崇,然而,在鄧肯接過獎盃後,我看著他冷靜地穿過房間,打開浴室的門。他拉了最親近的隊友大衛.羅賓森(David Robinson)一起進去,然後關上門。無論鄧肯當下需要發洩的情緒是什麼,都與大眾毫無關係。

鄧肯在球場上的得分能力或許能與當時單場平均得分29分的喬丹匹敵,但鄧肯並不堅持自己投籃,反而時常將球傳給有空檔的隊友。他會掩護隊友,採行進攻型的防守,打低位,防守籃框。他第一個球季平均單場21分,是聯盟第13名,籃板數則是排名第3。

他的隊友感念他比賽時無私而實在的付出,親暱地稱呼他「大基本功」(The Big Fundamental)。

接下來幾年,籃球記者看著鄧肯的實力逐漸茁壯成熟。他們想找時間寫他的報導,他卻興致缺缺,不然就是面無表情地回應。於是報導中開始出現「無聊」這個形容詞,起初還帶點親暱,後來漸漸有了幾分批評的味道,有個專欄作家甚至說他是「體育史上最無聊的超級明星」。2012年調查青少年最喜歡的NBA球星時,鄧肯連一票也沒有得到。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鄧肯無私的球風卻為他換來一位重要的支持者。另一位一級隊長比爾.羅素稱讚鄧肯是全聯盟最有效率的球員,在球場上幾乎不會有多餘的動作或情緒。羅素特別欣賞鄧肯未持球時的表現,曾說:「他的掩護幫助隊伍順利進攻,卻不執著於自己得分。」



鄧肯的教練波普維奇說過:「他的球風嚴守基本功,既不華麗也不呆板,不會偏離正統。說到正統,現在很少見了,每個人都搶著用自己的方法在做事,他卻依照我們小時候學到的道理來行動,無論是腳步、身體動作,或其他任何事都如此。雖然看起來不太吸引人,卻很有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