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瓊斯盃》歸化在即、職業化議題在後 瓊斯盃後暗潮再起

每年夏天,威廉瓊斯盃固定開戰,已經成了台灣籃球迷們每年關注的例行行程,經歷過國際局勢的變動、國際賽時程的轉變,乃至於台灣在國際籃球勢力上的起伏,或許來台參賽的隊伍有各種狀況,有的國家願意派出國家隊一軍、有的是二軍、有的是青年隊、有的是單一職業隊、有的是傭兵隊不等,也的確曾經因為外隊的素質而有時被網路酸為「自爽盃」,但客觀看待中華藍白兩隊,這都是觀察台灣籃球的絕佳機會。

在這些不論是中華、光華隊,或是中華藍、中華白隊的編制下,大致可見在瓊斯盃登場的二十幾個台灣球員,就是台灣籃球每一年當下最好的球員,而這些球員的走向,也絕對和中華隊當年的國際賽命運息息相關。

2019瓊斯盃,就在中華藍反撲功虧一簣、不敵南韓中畫下句點,但對台灣籃球來說,這卻是一個資訊充沛、並有非常多環節值得反思的夏天。


戰場現實 傳統思維的修正

傳統籃球的思維是如此,以防守出發,內線球員做足苦工,控衛組織進攻,兩個搖擺人負責攻堅,不論這個思維是否一路傳揚,但在中華隊失去黃金世代三大長人後,才發現如此僵化的體系,竟造成國家隊人才極大的斷層。

本屆瓊斯盃,近年穩定的陳盈駿、劉錚依舊亮眼,周儀翔從去年的低迷中翻身,找回曾在SBL蟬聯年度MVP的丰采,胡瓏貿更是以神準的外線成為全隊得分王、高居本屆瓊斯盃得分榜第二,但本質上胡瓏貿並不是高大的內線球員,此次得分大多數來自三分球,對菲律賓之戰,菲律賓棄守內線而全面對後場施壓,讓中華藍進攻完全熄火,對南韓之戰,更是直到第四節近半才有除了上述四人外的第五人得分,而且全場就只有李啟瑋這顆三分球是旅外四人以外的數字,中華藍所有內線球員、從歸化測試John Florveus、曾給人期待的粗壯中鋒陳冠全、籃板好手周伯勳、乙組出身的林郅為到很早就進入國家隊一軍的周柏臣全數掛零。

周伯勳和林郅為或許因為自身天賦就相對較低,但從HBL時期就備受矚目的周柏臣,竟在多年國家隊與職業隊的訓練後還是無法成為能在內線穩定取分的長人,等於宣告在黃金世代後,內線養成完全比不上戰場的現實。在瓊斯盃已見無力,更難以期待在更高層級的國際賽能支援後場。

平心而論,台灣出產長人本就不容易,即使是這兩年從HBL出頭、身高超過200的長人群,多數也還是苦力中鋒的樣子,即使原本最被看好、期待在威名遠播的松山高中磨練後再旅外的孫思堯,今年瓊斯盃表現也差強人意,反而是被泰山高中以挑戰傳統思維方式養成的譚傑龍,在旅外僅一年後就展現能面框、能投籃、能傳球的技術,國內對長人的養成,的確需要重新思考。


歸化勢在必行 類型挑戰思維
自從21世紀初,歸化球員的概念衝進亞洲,再到大約2010被發揚光大,歸化是實質上在Open Book考試中被考生帶進場的參考書,你可以阿Q的告訴自己不用帶參考書也能應試,但是帶參考書進場就是一個能替成績立竿見影的合法手段。

歸化從來就不是擠壓本土球員空間的麻煩,而是國家隊戰力的一大躍進,對於單一球員佔團隊戰力比重頗深的籃球絕對是如此。2013年,奮戰近十年的「黃金世代」終於等到戴維斯(Quincy Davis),讓他們在那兩年內締造高峰,雖然接下來難免因為球員年事漸高而讓台灣籃球的高峰來得稍縱即逝,但至少有過亞錦賽四強、東亞運冠軍甚至帶著年輕球員都能拿到亞洲盃銀牌的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