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全場」與野球的初次交會-上海NBA 5v5之旅

從Jordan Brand Invitational籃球訓練營(以下簡稱JBI)脫穎而出的14位台灣選手,抱持「主宰全場」信念遠征上海,參加「NBA 5v5」決賽,台灣選手化身「黑熊Bears」,面對中國、韓國、香港和菲律賓等亞洲各國代表。



本屆台灣選手包含陳又瑋、林庭謙、譚傑龍等昔日U17世青賽好手,加上谷毛唯嘉、李家慷、謝亞軒、張鎮衙、洪楷傑等人,確實是國內大學層級頂尖潛力股。這次黑熊Bears陣中除了過去亞青國手之外,更不乏過去這兩年的中華白隊球員,同時教練團包含JBI訓練營總教練許晉哲、麥班達,加上許皓程和葛記豪,無論球員和教練團都是一時之選。



但總共八隊的單淘汰賽,台灣球員第一場比賽碰上來自北京,瀋陽賽區的冠軍「中天麒麟社」,在室外中午超過35度的球場,天時地利和裁判人和都不利於客隊的作戰環境中,從上半場最多落後超過十五分的逆境中不斷追趕,終場前更曾追到只有兩分差,但可惜功敗垂成,最終57:60不敵中天麒麟社。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天執教的教練葛記豪說:「其實這就是中國這幾年很盛行的『野球』文化,一樣是球員,對手的條件和天分不會比我們好,但彼此一樣的場地和比賽條件,對方就是能比我們更快進入狀況。」





從中國的野球說起



雖然說這次主辦方NBA China沒講明,但從廣州、成都、杭州、瀋陽四個賽區的晉級過程來看,能脫穎而出的,幾乎就是中國野球文化的縮影。野球不是棒球,用英文說法叫做「Wild Ball」,比較接近台灣的菜市場盃,但市場規模和深度大上幾百倍,玩法和相應的商機也各不相同。



很難說清楚野球怎麼來,主因是中國籃球市場快速發展之後大量的供給和需求,CBA和NBL無論怎麼擴軍,一定有很多鏡頭之外沒辦法照到的城市,甚至鄉村,當地逢年過節辦籃球賽讓居民觀看,比賽需要有人撐場面,不讓比賽太難看;而許多從小在各地體校和職業青年隊、CUBA等大學比賽出身的球員,最後打不上CBA和NBL的很多,彼此需求一拍即合,一個全世界絕無僅有的地下經濟型態就此應運而生。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國野球規模大到很難想像,但也雜亂無章,球賽缺少辦比賽經驗和規章,沒有合格裁判,沒有正規體育館,在村裡鎮上的接頭球場拉條線,人來了,就開打了,這種狀況多的是,甚至老闆當場說要加場表演賽,到了當地進了旅館上了餐桌才開始喊價的更有之,輸了球苛扣原先講好的出場費的也有,保障?當然沒有。



但為什麼這種如中國大量菜市場的比賽,還有地下經濟可以發展?老闆要面子,當地政府單位要場子,面子裡子不能輸,就有地方可以操作。而野球模式營運多年之後,還有不少專門打這種比賽的洋將,甚至有老闆會請了一整隊的洋將來撐場面,洋將和槍手不僅有專門經紀人在操作,甚至建立起「老闆-中間人-經紀人-球員」串起完整供應鏈,專業的經紀人還有球員情蒐報告,包含球技和性格,場外出包紀錄,甚至很多球員一打就是好幾年,地下經濟已經形成產業鏈,規模亂中有序的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而洋將的來源五花八門,過去在CBA曾留下單季34.1分、18.8籃板,單場拿下60分20籃板的208公分前鋒李本森(Lee Benson)打到超過44歲還在打,而2018年曾幫ABL寶島夢想家打過一場球的40歲老將Erron Maxey,和打過珠海戰狼的41歲後衛Cory Bradford,也都是中國野球圈赫赫有名的洋將,他們透過過去曾是經紀人的管理階層接洽最後和野球圈接上線。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們年紀大了,打不上太歐美甚至CBA等級的職業聯賽,才退而求其次來到中國的野球圈討生活,但別看野球似乎不入流,現在規模和收入,據說還可以輕鬆買到東歐職業聯賽等幾千美元月薪的美國洋將,一場比賽外籍球員收入可以達到八千到一萬人民幣,有過職業聯賽經歷的中國球員,一場可以拿到三到五千元以上。



當然,球員無論中國本地或是外籍,生活都很辛苦,一年除了廣東、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甚至還能打到雲南麗江,一天可能打上三、四場比賽,一年打上三十甚至五十個城市,一年比賽超過一百到一百五十場比賽,優秀本土球員甚至收入不輸CBA三線球員,最頂尖的洋將也曾被CBA找去測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