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NBA和FIBA國際賽的規則差異有多大嗎?

同樣都是十個人打一顆球,並由得分較多的一隊拿下勝利,但美國NBA聯盟和FIBA國際籃球總會的規則,卻有極大的不同。也因為雙方各自擁有獨特的規範,因此造就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比賽風貌。

2019籃球世界盃馬上就要開打,以下整理出幾項NBA與FIBA規則上的差異,幫助各位球迷在看球時,能夠了解場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1.FIBA比賽時間更短

NBA每一節打12分鐘,一場比賽總共是48分鐘;FIBA則是一節打10分鐘,一場比賽共計40分鐘。

因為比賽時間較短,節奏會變得比較快速。這點對於NBA的球員來說,應該不難適應,拜近年來小球風氣極盛之賜,聯盟各隊都在想方設法加快比賽節奏,所以快節奏的比賽,對他們而言應該是還可以應付。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且比賽節奏加快,對今年的美國隊來說可能也是好事一件,因為他們本屆陣容普遍矮小,雖然有三名超過210公分的長人,但其餘球員身高都在205公分以下,加快比賽節奏增加快攻機會與外線投射,並減少半場陣地戰,有助於減緩他們在身高上的劣勢。



圖片來源



2.國際賽場上沒有「防守3秒違例」

「防守3秒違例」是NBA才有的規則,是指「防守方球員不得離開自己對位的球員超過一隻手的距離,並持續站在禁區3秒以上」,用白話文來說就是「防守者必須盯好自己的人,不可以一直站在禁區等著幫隊友協防」。以下方的影片為例,馬刺隊的DeJuan Blair(身穿白色45號者),就沒有緊跟溜馬隊的David West(身穿深色21號者),而是一直踩在禁區想幫隊友協防,因次被吹判「防守3秒違例」。

若是防守方違反這項規定,進攻方就可以罰一球,且保有進攻球權。如果有玩過NBA2K系列遊戲的話,應該會對這則有點抽象的規則比較了解。

這項規則NBA是從2001-02球季開始實施,目的就是為了遏止各隊使用區域聯防,迫使球員間有更多一對一單打的機會,以增加比賽的觀賞性。


不過FIBA的規則中並沒有這條規定,所以在國際賽場上可以常常看到「區域聯防」,特別是亞洲籃壇,從學生籃球開始,「區域聯防」就是最廣泛被使用的防守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區域聯防」的優點在於能夠藉由補位cover陣中單防能力較差的球員,但美國的教練卻認為「區域聯防」會使防守球員注意力不夠集中,因為只要球沒流動到自己附近,心態就會呈現鬆懈,而且他們覺得從小就讓球員使用「區域聯防」,無法鍛鍊小球員的單防技巧,因此美國籃球大多是使用「一對一盯人」防守。

也因為這樣,美國球員在國際賽場上面對區域聯防可能會不太適應,即便NBA近幾年有越來越多球隊擁抱「區域聯防」,像是籃網、熱火、暴龍都是這套防守的愛好者,但「區域聯防」對美國球員來說還是比較少接觸也比較新的東西。

不過觀察美國和西班牙的熱身賽,美國隊靠著高低位的配合及擋拆,還是能有效對付「區域聯防」,看起來並沒遇到太多阻礙,或許這也和他們的總教練是戰術涵養豐富的Gregg Popovich有關。



3.FIBA個人累積5次犯規就會犯滿離場

由於國際賽的比賽時間比NBA短,犯滿離場的次數也就有所調整,NBA是6犯才會畢業,FIBA則是5次。少了一次犯規可以運用,代表球員在場上必須更加注意,同時教練在調度上也必須跟著改變,否則一不小心犯滿離場,球隊在第四節的關鍵時刻,就只能坐在場邊看比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