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弈代工之島?台灣業者創「薩摩亞模式」,踩在合法化鋼索上

在台灣尚未允許線上博弈行為合法前,博弈業者試圖以無數分身活著,更有意透過跨境的操作,為生存撐開一塊灰色空間。第一手訪問到這塊灰色空間的操盤手,只是,政府各部門間仍互踢皮球。

2018年11月7日上午10點,在霧面玻璃外杵了半天的刑警們,隨著麥當勞外送員的腳步,一下湧入辦公室內。

「不要動!」警方大喊。用來格式化電腦資料的按鈕沒來得及啟動,一本本教導員工如何應對賭客的手冊也還四處散落一桌。20多名員工瞠目結舌地定在原地,現場一片寂靜,只剩下手銬碰撞的清脆聲響。

戒護下,年輕人列隊走出辦公大樓。這是他們出社會後的第一份工作,工作地點在內湖科學園區,從事的是「文字客服」。未滿30歲的他們,大概沒想過自己會因為「意圖營利,供給賭博場所」而可能觸犯《刑法》的圖利賭博罪。更沒想到每一條回答中國賭客、或儲匯的文字訊息,都將成為法庭內的證供。
這一廂的電腦設備與人被帶走,但背後出資的老闆沒有太緊張,因為在另外兩處,兩個規模相仿、功能一樣的文字客服團隊還持續運轉;檢警抄到了集團的某個「分身」,但其他的分身仍在各自角落服務中國賭客。

在台灣,尚未合法的線上博弈產業日益擴大,仰仗的就是像上述一套類似「金蟬脫殼」的方法。

以文字客服公司為例,表面上集團會在台灣登記數家不同公司,客服A公司、客服B公司和客服C公司位在不同的區域,負責人不同、名字也不同,實際上卻隸屬同集團、同老闆、並提供相同服務,其分散被取締風險的手法,有如博弈業的「三窟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