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籃球風雨何時了—對台灣兩個聯盟的想法

台灣籃壇的風風雨雨似乎從上賽季開始無法平靜,甚至瓊斯盃時球迷的口號就是:「自己的籃球自己救」,事情有這麼簡單嗎?


圖片來源:中華籃協
上季結束後SBL就希望透過機會可以職業化為CBL,後來談不成後破局,而當賽季冠軍富邦勇士就轉而投入ABL的賽場,若單就以一個球迷的視角來看這項決定或許富邦是正確的;但就以一個關心體育的人來說這個決定其實非常可悲的。

「台灣籃球停滯20年,過去10年甚至不斷倒退。球迷喪失熱情,現場冷清,收視下滑;球星往外尋找天空,年輕球員看不見未來;市場商機節節下挫,籃球產業持續萎縮。」CBL中華職籃秘書長唐旭鴻



上面這句話是當確定CBL無法成立時秘書長唐旭鴻所說的,然而CBL的破局是因為台灣真的沒有籃球市場嗎?反觀賽季開始時ABL的寶島內戰那種幾乎座無虛席的盛況,當時的那席言論又格外諷刺。ABL的兩支台灣球隊每場比賽都有基本的觀眾人數。反觀SBL比賽觀眾席依然相對冷清,我相信這對努力比賽的球員來說筆者相信他們心理上絕對是失落的,當然SBL也努力想要吸引觀眾群進場,但現在看起來其實效果有限。

請繼續往下閱讀




以下是筆者觀察的結果。能夠吸引球迷買票進場主要有三支箭有:一、支持的球員/球隊;二、戰績;三、行銷包裝。但三支箭發射順序不同會導致不同結果。

一、想看的球員或球隊:這是一個有在關心體育的人會進場的主要理由,從CPBL的陳金鋒回歸、曼尼旋風,以及今年ABL黃金世代回歸影響的觀眾進場人數等等,就能略知一二。

二、戰績:這是一個會維持支持球隊的球迷吸引入場的因素,以2015Lamigo當年戰績吊車尾來看,的確影響到票房,但支持者仍存在,只是進場慾望相對低落,需要一些改變那些支持的球迷仍會回來。

三、行銷包裝:這是吸引新球迷(尤其是一日球迷),另外就是老球迷不同於以往進場動力來源。


圖片來源:Fubon Braves 富邦勇士籃球隊


對一個職業球團來說,或者想成為職業的CBL或現在狀態的SBL而言,最好是按照一二三的順序去下手,先找到本身就喜歡體育的球迷,再一步步的吸引新觀眾。我們從今年ABL票房就知道台灣籃球市場仍存在,但要如何讓球迷願意掏錢入場,首先就是球員跟球隊,當一支球隊有知名球星(例如林志傑)或是強力的外援(例如NBA經歷),就有機會吸引有在看球、關心體育的球迷入場;再者就是戰績,戰績是一個對支持球迷想進場的重點;包裝應該是最後一步,吸引平常沒在看球的觀眾入場,而對於老球迷也是另一種動力,保持新鮮感。對於SBL現況來說,如何先讓平常對體育有喜好的球迷進場才是重點。但SBL的洋將薪資上限且明星球員都到對岸發展的情況下,越來越難用自身的能量去吸引球迷。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寶島夢想家
ABL其實是一個相對開放的聯盟,一些球隊同時打ABL也打他們的本土聯賽,也就是說,這給了台灣ABL的兩支球隊一個不同的選擇—也就是同時打SBL。對於ABL的兩支球隊而言也是不錯的,原因是ABL本身就是洋將聯盟,幾乎每隊洋將都有打滿整場的慣例,再加上例行賽安排本來就不多的狀況底下,教練就算有心想讓大家都能上場,但迫於戰績壓力常常事與願違,這樣有優秀能力的本土年輕球員根本無法被磨練,上場機會根本寥寥可數。SBL一直是本土球員在國際賽的搖籃,但缺乏對戰新鮮感以及明星級球員助陣,的確很難吸引球迷買票,這時如果SBL願意接納ABL球隊來打例行賽且台灣的ABL球團也願意投入,這賽季本來富邦也有意願保留隊伍在SBL,筆者相信會讓ABL球隊的年輕球員有更多機會上場,也同時表現給教練看,證明自己也能獨當一面,回到ABL賽場也能讓教練有更順暢的調度,而對於SBL來說,多了兩支隊伍的可看性,加上這兩隊黃金世代帶來的票房,造成老中青球員場上的對抗,筆者相信也是一種噱頭,可能帶來的直接利益大於更換FIBA認證地板更有效吸引球迷,這種互利共生的方式也並非不可行。這並非是要把SBL當別的聯盟的練兵營,是透過多一點比賽的火花,也讓球員也有更多的表現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