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為Buddy Hield的因,和名為Buddy Hield的果

文章開頭筆者先簡單問四個問題,然後給一個結論。



第一個問題:國王自沒季後賽打的06-07球季開始,總共給過幾張新人約續約?



第二個問題:國王上一個拿到新人約續約的球員是誰?



這兩題的答案一起講,自06-07球季開始,國王給續約的有:2004年#26 Kevin Martin於2008年暑假完成續約、2005年#23 Francisco Garcia於2009年暑假完成續約、2008年#12 Jason Thompson於2012年暑假完成續約、2009年#43 Marcus Thornton於2011年暑假完成續約、2010年#5 DeMarcus Cousins於13-14球季即新人約最後一年開始前提早一年完成續約,共5人,上一個拿到新人約續約的即為表弟。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其中Martin和Garcia是國王還在強盛時期首輪後段選的球員,只是他們要續約時國王已經進入重建,Martin的簽約背景有點因為當時國王急缺門面球員而給出溢價合約,隔年選進該季新人王Tyreke Evans後Martin也旋即被交易,Jason Thompson是國王雖然已經掉出季後賽但還不算決心重建時,在樂透後段選到的球員,他的續約價只有中產,Thornton是鵜鶘二輪選的球員,在國王只打27場比賽就換約,新團隊入主後也很快將之送走。



國王重建13年,年年都嘗試撈天賦,但選到、自養、打出成績、留下長用的,只有一個表弟。



時代背景不同、決策者也不同、給的理由也不同,像Spencer Hawes和Hassan Whiteside有態度問題、Tyreke Evans外線始終沒進步又不適合和表弟搭配、Isaiah Thomas身高太矮防守漏洞球風又太獨、Ben McLemore成長緩慢、Willie Cauley-Stein護框太爛又大頭症,這些理由真的都成立,而國王迷也習慣了這些理由,筆者前些日子還曾惡趣味的做了一份王迷自黑自家新人的球員排名,但各種理由背後卻令人無奈地找到了一個極其相像的共通點:國王不願意支付給該球員市場合理價位。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個問題是以下這張表,請各位將兩個問號填上你認為合理的數字,這題沒有標準答案,自由心證的問題。





第四個問題:一支重建13年、只能給出一張自選核心新人約續約、且在這張合約沒跑完時又將其交易走的球隊,討論球員的第3張合約(即新人約續約跑完後的下一張,大約7-9年年資)有沒有意義?



合約是就該球員當下身價的評估價值,如果你判斷在這張合約執行的過程中該球員可以繼續成長那可以適度高估,但無論如何和4、5年後的事情是無關的,如果你判斷一個現在只算有天賦的球員,4年後可能會成為主宰級球星,除非那人是剛進聯盟的新人,不然也和你對這張合約的價值評估半毛關係也沒有,他就算能達到那個高度,也是他下一張合約才來決定那時的價值。



Buddy Hield年紀再怎麼謊報,都不屬於4年內會開始走下坡的範疇,你可以說他應該不會再有巨幅成長,我尊重這種判斷,但用超過這張合約的時限,來反推說他這張合約應該有所保留,這種推斷是邏輯上的謬誤,至今也沒任何和國王官方有關聯的媒體、寫手來佐證Buddy因為年紀問題而應該被殺價的觀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我的結論是,Buddy這次的公關處理確實不當,如果不是這層因素,我會100%支持Buddy應該爭取他該拿到的合約,而即便在他公關失當之後,也不會因此讓Vlade Divac的報價多了任何政治正確,這是兩件事,Buddy的發言並不會影響Divac繼承國王傳統又不肯拿出合理市場價位續約自養核心的事實。



這牽涉到的問題是:這支球隊的目標到底是什麼?講再多好聽的話,做出來的事仍像在純粹開源節流爭取收益。



更進一層的思考是,暑假Divac浩浩蕩蕩拿出3張單年千萬合約來補強,這到底是他為了原年輕核心陣容做的長期計劃?還是只是為了平衡財報就可掌控的時間線找來短期的方案?我很不願意相信是後者,我到現在也不同意是後者,從Bogdan Bogdanovic世界盃恢復雄風後,我就認為Divac會在雙B續約問題上大做文章,果不其然真是如此,但若結果是Divac捨本逐末因為差價偏離了原本計畫上的航道,那我只能說即便他原本有美好的藍圖,還是因為不應該存在的理由讓自己觸礁,顯示出他只是一個執行能力有障礙的愚蠢舵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