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球團而言,球迷的重要性不亞於球員!

從小五開始喜歡看球的我,總是聽著身邊朋友說著NBA的某某某與某某某,卻沒什麼聽見SBL的某某某,我知道NBA的名氣肯定大過於自家聯盟,但沒有像是現在PLG一樣能夠有如此多人進場看球,在二十幾年前的SBL或許不輸在的PLG,可是為什麼當時的SBL球迷會漸漸流失?作者:LJB0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藏
留言
我認為球迷是否會對於某單一球隊或是某單一球員有興趣會取決於「行銷」與「地緣」,而這也是為什麼我在PLG還未開打時,就認為即使成效沒有到滿場觀眾,即便只有七成都令人滿意了,因為在開打之前,現在我們這八年級生會有興趣走進SBL場館看球的可能連一成都不到,就連看球成痴的我,都只願在電視上看轉播就好了,怎麼會想要花錢進場觀看呢?想必我的讀者們應該也跟我有同感吧!


圖片來源:P.LEAGUE+提供
先說說十年前我在電視上看到的場景,當時的幾乎多數黃金世代球員應該都到對岸打球了,林志傑2009年加入浙江廣廈、曾文鼎2011年加入上海大鯊魚、李學林2010年加入北京首鋼、吳岱豪也曾在2011年加入浙江廣廈,所以當時應該是臺灣黃金世代能力最巔峰的開端,也因為這樣導致SBL少了這幾位球星,而當時也慢慢開始有很多球員有了旅外的規劃,所以在這十年間其實很難看到SBL有什麼大咖球星,而球迷也不希望有潛力的球員留在台灣,反而是希望能出國就出國,因為只有出國磨練,才會有機會變得更強。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P.LEAGUE+提供
像是早期的張宗憲、周儀翔、陳盈駿,到現在的吳永盛、高國豪、譚傑龍、王律翔、林庭謙、馬建豪等人,越來越多的旅外球員,也就代表有越來越優秀的學生運動員,而早期優秀的球員只能在國際賽看到他們出現,大家暑假最喜歡的應該就是瓊斯盃、亞洲盃等等的國家盃賽,因為只有那時候才能看到在國外打拼的球員回來比賽,各種國家賽驚奇也是讓大家看的欣喜若狂,這裡就不贅述了。


圖片來源:P.LEAGUE+提供
所以支撐著球團的是球迷與球員、支撐著球員的是球團與球迷,而支撐著球迷的也就是球員與球團,這三方的關係可以說是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之一其實就會讓一個聯盟烏煙瘴氣的,過去幾年的SBL其實就是借鏡,沒有球迷會想進場支持、沒有球團想要創新改革、沒有球員想要認真打球,因為當年各隊球星出走後,使得臺灣籃壇每況愈下,一年不如一年,直到去年PLG的誕生,剛結束完一個球季,雖然有許多問題還需進一步處理,但也算是在亂世當中能娛樂人們的一個球季,搞到現在T1聯盟也出來了,有越來越多企業開始加入這塊大餅,但能不能消化這塊大餅,又另當別論了,而且SBL還能否有更好的經營方式,就要看籃協如何經營了!(我是私心希望可以把SBL當成T1的次級聯盟啦)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地緣
那撇開球員知名度或是能力不說,我覺得有兩個要素能夠使每個球團獲得自己的粉絲,同時也能發揮主客場制的優點。從學生聯賽的角度來看最有趣了,像是今年的冠軍戰是政治大學與世新大學,這兩隊一定有支持他們的學生或是校友們,對每個人來說,越是跟你有關聯性的,你會越想支持,所以其實冠軍賽能看到雙方的學生會比拼歡呼聲、尖叫聲、揮舞看板,這些都是因為「地緣」關係,因為成為了這個學校的一份子,所以你對於自己所擁有的一切都會極力看好,這也是為什麼主客場制其實才會有真正的球迷,所以地緣關係對於球團來說,是最重要的!



行銷
相較於地緣這種非主動式連結,行銷的連結才是真正困難的,因為行銷手法百百種,能不能有特色且能讓越來越多的球迷愛上一支球隊或是一個球員,完全都靠著行銷在運作,每次看到酸民發文跟留言,十個有九個都說PLG行銷做的比SBL好,這個我也無法否認,有沒有用心是一回事,有沒有抓住人心又是一回事,反觀一些球員在經營自己的社群平台可能都比官方的社群平台還來的更有影響力,對我來說現在行銷力的排名大概是攻城獅、富邦勇士、領航猿、夢想家,其實四隊都蠻接近的,而且都有自己的球隊風格,所以對我來說,有發揮球隊與球員特色才能夠真正留住人心,不然哪來的俠獸對決、新竹賭王、酷帥高冷、塔克老師、護國神Q這些有話題性的綽號,即便被說學XXX聯盟,但比起以往已經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P.LEAGUE+提供
在這個疫情爆發的一年半中,有過一年多的穩定,也有現在兩個月的不安定,卻能有這麼多企業、集團,願意跟隨黑人哥的腳步,即便一開始只有四隊,到現在變成六隊加上一個新聯盟,這是台灣球迷所樂見的,因為好久好久沒有在休賽季感受到台灣籃球還活著的感覺了,以往都是國家賽、瓊斯盃可以讓我們看看黃金世代合體,這招式也被籃協用了十幾年了,是時候該看看新的世代交替,而我身為球迷最大的一個改變就是我會因為球隊或球員而想買球衣了吧,而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