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龍球員發展系列:曾經被稱為下一個Kawhi Leonard,OG Anunoby可以從谷底重生嗎?

2017年選秀會上,暴龍以第27順位選進OG Anunoby,當時他在大學遭遇ACL的大傷,所有的統計數據都沒有意義,大家只知道他是個防守點滿,進攻技能幾乎是零的球員。開季後,Norman Powell受傷讓他意外的被擠上先發,雖然只是場上的最後一個進攻點,他的表現令人驚豔,原本飽受的質疑的投射表現得非常穩定,成為低使用率卻實用的3D球員,暴龍也因為他和Siakam的表現被稱讚為最會養成的球隊之一。

到了18-19賽季,Kawhi Leonard加入使得OG Anunoby回到替補,然而這一點也不影響球迷對他的期待,Kawhi的奪冠經驗傳承,或是他的單打能力也能幫助OG跑出更多空檔,新教練Nick Nurse也不太會干涉新人的發展,OG正好可以到替補端盡情揮灑,如今一年過去了,OG的表現再次讓人跌破眼鏡,只不過這次是壞的讓人驚訝,他的二分/三分/罰球線上的命中率全部都下降,出手數上升的同時進攻效率大幅下降,他從一個季後賽球隊先發陣容的最後一塊拼圖變成冠軍球隊中的普通板凳球員,跟他新秀賽季相比完全是災難性的倒退。

請繼續往下閱讀


OG Anunoby數據變化
球季 2P% 3P% FT% PER ORPM
17-18 0.604 0.371 0.629 10.0 -0.32
18-19 0.574 0.332 0.581 9.8 -2.24


進階數據上似乎也不支持OG Anunoby,舉PIPM(Player Impact Plus-Minus,可想成考慮運氣後的真實正負值)為例,下圖紅線為真實數據,完全如雲霄飛車般下墜,若根據該數據官網定義,17-18賽季OG是個接近先發等級的球員,到了去年,他的數據等級完全和在聯盟板凳末端掙扎的球員差不多



這狀況有多慘呢?若蒐集從1993-94賽季以來的所有二年級生(打完新秀年就退出聯盟的不算),OG Anunoby是預測表現和實際表現相差最大的球員,沒錯你沒看錯,OG在這項紀錄裡竟然高居第一。



當然,數據不能解釋一切,OG的退步其實是很多球場內外的因素加起來造成的,並不能完全怪他,去年對OG而言彷彿犯太歲一樣雖事不斷,先是在開季前父親過世,使得他缺席訓練營和部分賽事,這對一個21歲的青年而言打擊非常大,從他開季慘淡的表現就開得出來(KI最近也在採訪中說祖父的過世讓他在波士頓無法專心打球),隨後他小傷不斷,先是眼睛被戳傷,手腕扭到,或是腦震盪而被迫停賽,整賽季只出戰65場,到了季末又罹患急性闌尾炎,缺席了所有季後賽,這些事可能都是小事,但當他們一起發生時一定會影響場上的表現。

請繼續往下閱讀

至於場上的實際表現,其實我認為數據大倒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OG想嘗試更多技能,但全都尚未開發完成,因此拖累數據上的表現”,OG Anunoby這季嘗試從一個先發純3D轉型成能自主創造進攻機會的球員,可惜轉型的不是很成功,而這中間的陣痛期正是數據爛的原因。

舉二分球為例子,OG上賽季受助功率為71%,這季卻只有49%,這中間大量的差距代表著他多了很多自主進攻的機會,他上賽季整個賽季持球單打的次數為0,這季成長為22次,且命中率為50%,可以說是個好的開始,雖然他的切入仍然不佳,運球不穩定且缺乏創造性,放籃手段也很好預測而一次次被對手識破,但勇於嘗試和增加侵略性仍然是件好事。若觀察他在各個距離的投籃比例和命中率:



上面那行是17-18賽季,下面是18-19,比較發現OG多出手了很多中距離(尤其是3-10呎),其命中率也增加了許多,也就是說其實OG的二分球是進步的,只是因為魔球理論的關係,多投中距離一定會拉低命中率,造成帳面上的退步,可能很多人在此會有疑惑,為甚麼一個現代球風的3D側翼還要練中距離呢?主要是可以增加攻擊範圍,讓對手更難防守,此外前面提過教練Nick Nurse是個重視新秀,喜愛讓球員自由發揮的球員,且暴龍的戰術也不會偏愛三分,讓OG自由多練中距離這個技能並非壞事。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其實OG Anunoby有個很大的缺點,那就是他還不太懂利用自己身體的優勢,身為一個6呎8吋,235磅的鋒線,配上不錯的臂展和優秀的爆發力,他其實可以利用這些霸凌對手,但實際上切入到籃下時,他不會利用他的爆發力跳到最高,只是稍微跳一下,因此常常被蓋火鍋,再加上放籃手段單調,不會利用臂展的優勢做些複雜有創造性的上籃動作,讓對手很容易防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