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之舞:籃球之神也掙脫不了的人性羈絆 2020週記之17

這個星期中華職棒繼續成為全球矚目的焦點,但是NBA球季被硬生生中斷的籃球迷也有了新的寄託,ESPN和Netflix共同推出了一部關於籃球大帝麥克喬丹的紀錄片;這套原本預計今年六月推出的系列影片因為全球疫情的關係而提前面世,首播兩集廣受好評,接下來會繼續在美國時間每星期日播出兩集,直到十集結束。

盡量簡單,努力不囉嗦,WIT就是每個星期的What I Think。


ESPN / Netflix
有沒有人和我一樣,看了喬丹(Michael Jordan)紀錄片最後之舞(The Last Dance)的前兩集,感覺自己像搭了時光機一樣,突然回到了那個完全不一樣的NBA年代?

喬丹、皮朋(Scottie Pippen)、羅德曼(Dennis Rodman)、最早前進NBA的歐洲球星庫寇奇(Toni Kukoc)、澳洲大個子隆利(Luc Longley)、還有現在已經是金洲勇士隊冠軍教頭柯爾(Steve Kerr),這些芝加哥公牛隊主力球員的名單就像傳說中的王建民洋基打線一樣,清晰地浮現在腦海中。

請繼續往下閱讀


雖然紀錄片聚焦在1997-1998那個公牛王朝的最後一年,但所有那時讓我為之瘋狂的NBA賽事畫面全都一一浮現;那個年代的職業籃球可不是現在這樣打的。

那個年代的的防守者大部份時候可以把手靠在進攻球員身上,他們更能掌握持球員的動向,也讓進攻球員面臨更大的阻礙。

那個年代有貨真價實的禁區中鋒,不是現在這種沒事要跑到三分線外放冷箭的打法;那個年代的中鋒是全盛時期的歐尼爾(Shaquille O’Neal)、尤英(Patrick Ewing)、羅賓遜(David Robinson)、歐拉朱旺(Hakeem Olajuwon)、穆騰波(Dikembe Mutombo),鋒衛球員每一次切入禁區都要付出代價。

那是一個每一次攻守交換,雙方球員都必須用肢體衝撞硬碰硬的年代;籃球比賽沉重、緩慢、肯定沒有現在的快打旋風精彩,但也有人說,那才是男子漢的籃球。

請繼續往下閱讀

習慣了現代NBA籃球偏重三分外線的球風,年輕球迷一定無法想像現在的勇士隊會在選秀時說,『隊上已經有柯瑞(Steph Curry)這樣的後衛射手了,所以我們不應該選湯普森(Klay Thompson),我們應該選一個中鋒來分擔柯瑞的壓力。』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但是在1984年的NBA選秀,喬丹就是這樣落到了第三順位的芝加哥公牛隊陣中,因為第二順位的波特蘭拓荒者隊已經有了他們的得分後衛崔斯勒(Clyde Drexler),他們覺得不需要再選功能性重疊的喬丹,所以他們選了肯德基大學出身的全國第一中鋒布伊(Sam Bowie)。

請繼續往下閱讀

那是一個重視禁區中鋒的年代,每支球隊都一定要有一位足以主宰大局的禁區大將,所以選秀的前六個籤位有四位中鋒被選走。

回到最後之舞這支紀錄片,它呈現的是公牛隊的1997-1998球季,前一年他們剛剛迎來第五座冠軍盃,這是他們第二次挑戰三連霸,也是公牛隊喬丹、皮朋、羅德曼鐵三角的最後一年;隨著主力球員年事漸長,以及即將到期的高額合約,許多人都認為這個球季之後公牛隊就會被拆散重建。

影片從前段就營造出一股山雨欲來的沉重氣氛,喬丹在旁白中敘說著他絕不會讓任何一個沒有穿過球衣、也沒有打過一天球的管理高層來影響球隊的表現;不管球團對重建的計畫是什麼,喬丹決心要帶著他的隊友為球隊拿下這個三連霸。

而影片很快就揭露這個注定要惹人討厭的球隊高層,就是當時公牛隊的總經理克勞斯(Jerry Krause);他被塑造成一個動作笨拙、表情黏膩的反派人物,連球隊老闆都忍不住說,克勞斯有一種特殊才能,就是特別容易讓人討厭。

克勞斯原本是芝加哥白襪隊的球探,卻在球隊老闆買下公牛隊之後毛遂自薦成為公牛隊的總經理,儘管他笨拙的體態和尖銳的言行連球隊老闆都難以忍受,但老闆也不得不承認克勞斯確實忠實執行了他所交付的每一項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