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華麗籃球之後的世界盃 2019世界盃籃球賽僅存的餘溫

2019 FIBA 世界盃籃球賽已經本月在 15 日劃下句點,本屆最大的「焦點」就是世界第一美國除了在八強失利外,甚至還吞下了難得的連敗,頓時也讓世界第一的顏面盡失。世界籃球近年來實力發展飛速,是籃球迷都知道的事實,但筆者今天要來探討究竟世界列強到底是用什麼的戰術設定?可以讓美國的這些 NBA 球員在國際賽場上撞牆?答案其實非常的簡單與複雜,就是檔拆戰術(Pick & Roll)。

從今年世界盃來看,美國除了面臨到人手短缺的問題外,防守強度與個人單打技巧相較起前幾屆來說有段不小差距;而今年美國的防守可說是漏洞百出,從熱身賽開始就時常出現溝通不良的尷尬情形,這樣不禁讓人納悶,當我們正著迷於 NBA 的優異單打能力的同時,歐洲強權的團隊配合正讓籃球回歸到「團隊」本身。

時間回溯到 2004 年雅典奧運,阿根廷對上美國的四強賽,美國派出 Allen Iverson、Tim Duncan、Stephon Marbury 以及年輕的 LeBron James、Carmelo Anthony 以及 Dwyane Wade 等人;阿根廷則有阿根廷刺客 Manu Ginobili、Andres Nocioni、Fabricio Oberto、Luis Scola 以及 Carlos Delfino 等人。美國當年仍以「Low Post」為進攻啟動主體,但面臨到區域聯防宛如遇到死胡同,又加上只有 Tim 有高位策應能力,美國只能淪落到用零星的單打獨鬥與阿根廷抗衡。反觀阿根廷的進攻模式相對生動,無論是持球者還是無球者,都可以透過掩護取得出手機會或是良好的進攻位置,2004 年的這場敗仗不僅讓美國顏面盡失,同時也讓世人明白原來打敗美國籃球並非一場空談。


我們再將時間軸拉近至 2016 年里約奧運,當時陣中有 Kevin Durant、Melo、Kyrie Irving、Paul George 以及 DeMarcus Cousins 等 S 級球星,雖然最後仍奪下里約奧運的金牌,但過程可說是相當驚險,小組賽面對擁有 Patrick Mills、Aron Baynes、Andrew Bogut 以及 Matt Dellavedova 等人的澳洲,竟糾纏到最後兩分鐘才稍微拉開比數,澳洲利用 Andrew 與 Aron 在低位的影響力配上自身傳球能力,往往能讓後場與鋒線球員有出手機會。反觀美國面對紮實掩護後,無論是持球還是非持球者都容易出現溝通不良的問題,讓對方有許多 Wide Open 的機會,不然就是被對方大個球員錯位單打,當形成錯位加上禁區高度不如以往的條件下,往往只有被打的份,今年的世界盃就是個最佳寫照。

以今年的世界盃來看,美國在徵召開始就面臨到相當大的難題,而千呼萬喚找來到 15 位球員也不是理想中的人選,而我們從整個進攻模式來看,美國在陣地進攻上並無太大差別,最大差別是我們看不到過往的防守加壓所製造出來的快攻,以及那可以一夫當關的球員主宰賽場。而少了壓迫防守,多了被動防守與過多的溝通失誤也讓美國今年被打的潰不成軍,但或許今年的世界盃 Luis Scola 等眾多沙場老將,已經用最純粹與最美好的團隊籃球,讓喜歡籃球且看灌 NBA 華麗籃球的球迷們用不同的角度再次愛上籃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