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台灣籃球的寒冬來臨之時(一):先談難以延續的賽事熱度

每年的瓊斯盃籃球邀請賽可說是暑假最大的籃球賽事,今年第四名作收以中華隊陣中缺乏默契與戰力充足的洋將來說,算是可以接受的成績;不過更大的問題不僅於此,因為今年的賽事結束後,「何去何從」一事成了不少中華隊成員不得不煩惱的問題。

沒錯,因為現階段不只原先大張旗鼓的中華籃球聯盟(Chinese Basketball League, CBL)暫時無法上路,就連舊有的SBL也陷入定位不明的困境。


◆ 不僅達欣退回甲組聯賽,就連金酒都退出冠名贊助,這些對於台灣籃球的士氣無疑是一大打擊。(照片來源:籃協)


麻煩的問題還不只主事單位,球團方面也有壞消息傳出,先是達欣宣布轉戰甲組聯賽,然後是金門酒廠抽手退出冠名贊助, 接著是職業化後的CBL居然只有台銀、台銀、金酒,剩餘的裕隆、璞園、富邦都無意參與。

那麼原先的SBL呢?究竟是在CBL成形前,持續作為頂級賽事聯盟來經營呢、或是將轉型為CBL的次級聯盟呢?中華籃協謝典霖理事長在日前表示,SBL並不會淪為農場聯賽,而是繼續作為台灣最高等級的籃球聯賽,並且將擴編至八到十隊。如此一說雖然解釋了SBL的定位,但許多細節仍然含糊不清;或者,這樣的說詞只是CBL「難產」的緩兵之計?坦白說,一切真的都令人一頭霧水,相信這也讓球迷們對台灣籃球的未來感到更加憂心。

相較之下,每年風光開打的HBL賽事在電視台與運動品牌的包裝之下,成為台灣籃球最受矚目的賽事,近幾年的年度MVP:高國豪、林勵、林彥廷等人更是倍受關注;而SBL雖然身為台灣的頂級賽事聯盟,一路走來卻是跌跌撞撞,票房與營運都不時有問題傳出。讓人不禁想問:球迷們的熱情為何難以從學生籃球延燒至頂級賽事?造成斷層的原因是什麼?


◆ 107學年度的HBL光是資格賽就有三十所學校參與。


⊙ 不同數目的賽事組合:也許有球迷會認為HBL的對戰組合比起SBL多上許多,當然可看性更高。事實上HBL參與的學校眾多,光是資格賽就有三十所學校參與,而除了資格賽之外,還有預賽、複賽、準決賽與最後的決賽,由於有足夠數量的球隊,所以有更長的賽制與更多的對戰組合,比賽內容自然也就更多樣化。

而SBL在先前最多「只有」七隊,如同筆者在過去的文章所述,使用組合的方式來計算,其實例行賽的對戰組合可以多達二十一種,雖然不及HBL,但應該也不算太少了。

不過隨著達欣退回甲組聯賽,新賽季確定至少是會少一支球隊參賽了,想當然爾對戰組合也就更少了;至於謝典霖理事長所說的SBL要擴編至八隊到十隊,筆者認為除非有像富邦這樣兼具財力與熱情的企業願意投入,否則就連SBL開朝元老之一的達欣都宣布退出了,新球隊加入的機會應該不大…。


◆ 其實現在髮型很有「特色」的SBL球員不多了…。(照片來源:籃協)


⊙ 負面的刻版印象:提到HBL,相信多數球迷聯想到的形容詞就是青春與熱血;至於提到SBL,各位的第一印象是什麼?也許眾多球迷會回答林志傑、田壘、陳信安;可是在不少人的印象裡,還是三分球滿場飛、球場折返跑,甚至是髮膠、上節目撩妹、鬥毆等等的負面看法與報導。當然,這些都曾發生過的事情無法抹滅,但也是過去式了。

現在式的SBL是:濫投三分球的比例減少許多,比賽內容比起過去不再那麼凌亂,洋將制度的開放也讓比賽更有可看性。學生籃球精彩之處在於拼勁與永不放棄的精神,而SBL在經過較為專業的訓練後,球員們掌握比賽的節奏勢必更加成熟,雖然比較學生籃球與SBL何者精彩並不具意義;但倘若是與以往相比,筆者認為現在的SBL精彩度確實是有進步的,可惜這些根深蒂固的刻版印象似乎深植人心,對於票房的影響也仍舊存在。


在媒體與運動品牌的行銷與推廣之下,看HBL與UBA成了很熱血的一件事,看ABL的夢想家或中華隊賽事則是愛台灣的表現,那麼看SBL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