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所有人都把你當假想敵 – 淺談FIBA的落幕

在歷經為期十五天的FIBA賽事後,恭喜西班牙無敵艦隊獲得隊史(含世錦賽)第二冠,也恭喜Ricky rubio 獲得今年度的MVP,從西班牙金童蛻變成中流砥柱,為其職業生涯增添一份榮耀。



亞非與其他國家的差距
今年FIBA對於過去世錦賽在規則上做了些調整,間接地促使整個攻防回合數的流轉趨快,亞洲運動員整體的身體素質也顯現出與其他國家的差異,在十六強中,已經沒有任何一支亞洲及非洲國家代表的隊伍,剩下美洲、歐洲與澳大利亞的競爭,英雄主義與團隊主義的較量。

原本被看好的中國地主隊及成功挑戰NBA的渡邊雄太與八村壘加持的日本,皆有期望打進十六強,卻都止步於門外,連原本戰力於亞洲就已不錯的南韓與伊朗都無法晉級,可見當日的籃球運動,除了從小就受專業訓練、實戰訓練外,還要東西文化球風的取經,把籃球當成一門學問在學習,研究各國的戰術,才能在先天缺乏的身體素質上,以技術面去扳回一城。

請繼續往下閱讀




NBA看久了,歐洲球風煥然一新
在台灣因為沒有歐洲聯賽的轉播,大多數的球迷對於NBA的球隊及體系都相較於歐洲聯賽熟悉,已經習慣明星球員與角色球員的打法與上場時間分布,在NBA的上場時間,球星大多在32~36分鐘之間,次之可能20分鐘上下有1~2人,接下來就是10分鐘上下的人,而歐洲球風比較不同的是會有5~6位球員上場時間在24~28分之間,不會有特別突出或特別稀少的時間分布,除了文化的差異外,大多數的歐洲球員對於籃球的認知是一種團隊運動,所以他們更傾向於對團隊的研究勝於個人單打獨鬥,若以NBA球隊比擬,類似於馬刺隊及近年勇士隊的球風,注重傳導及流暢,看起來舒服愉悅。若以一句話形容歐洲籃球,「中間的身體素質、全面的技術身手、流暢的團隊球風」。



美國隊不該成眾矢之的
相信有關注NBA的球迷們在今年多倫多暴龍隊獲得冠軍後到八月中的時間,我們少見的看到球星退出國家隊的新聞比某球星加盟某隊的新聞還多,在歷經退隊風波後,普遍大眾多認為美國隊不行了、冠軍可能要落入他國、美國極權籃球霸權要先休息一陣子了等眾多批評,這使得出賽的美國隊小將們必定各個壓力排山倒海而來,筆者不認為國家的榮耀會比NBA母隊贏球的壓力來的小,可想而知在眾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就算有NBA軍神波波坐鎮,仍可能敬陪末座。

請繼續往下閱讀

但是,為什麼一定是美國呢?

全世界的人都明白美國籃球的強大,這可以比擬為全世界都明白比爾.蓋茲的偉大,但在今日世界各國已經有很多的企業在從事電腦相關產業,做的也不比其差,人們也會選擇適合自己的電腦軟體使用。那為什麼其他國家的籃球不能崛起呢?我們總是活在美籃霸權的記憶下,不知道歐洲有很多國家的體育環境裡,14、15歲就開始以國家隊的目標在培養他們,他們總是生活在一起、呼吸著同樣的空氣、吃著同樣的食物,培養彼此的默契,再派幾個去美國取經回國細心研究,每天的錄影帶、投射、戰術、體能訓練,不停地不停地就是想打敗籃球班上的第一名USA,當全班的人都把你當成假想敵想把你打下來時,這種精神往往比保持第一名來的渴望,在體育界有一句話,「保持第一很難,因為你是大家的目標」,想成為第一的渴望遠遠超過保持第一的渴望。如果今年的美國隊不是「美國」大家或許就不會對他有這麼高的期望,也不會對這些小將有這麼多的批評,就好比今年的黑馬波蘭,誰在九月一號前注意他了?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最後引用波波教練賽後的話:「有些人想讓我們成為罪人,但沒誰是值得怪罪的。沒拿到金牌就應該感到羞愧嗎,這是很幼稚的想法,也很傲慢無禮,那些嘲諷美國隊的人根本不尊重這些已經做到最好的球員。」各國的籃球水準都在進步,雖然綜觀下美國現在還是有其霸主的威力,但相信就像KOBE所說的「美國輾壓的時代已經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