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束小組預賽 美國衛冕夢即將破碎?

不意外與意外的,美國隊結束了第一輪預賽賽事。不意外的是他們以三戰全勝晉級複賽,意外的是他們在小組賽就遭遇了頻臨輸球的危機。美國隊一向有以戰養戰,默契越磨越利的習性,然而熱身賽澳洲戰的輸球與小組賽土耳其給予的壓力都再再顯示,美國這屆陣容組成的天賦與經驗會讓他們磨合的容錯時間更少。

澳洲與土耳其都證明,即使球隊深度不如美國,只要有著一套強度夠,能夠在美國防守下取分的陣容與系統就能輕鬆站到分庭抗禮的位置。而如果陣容配置中有著「具進攻威脅或傳導能力的禁區」、「外圍持球大腦」、「外圍砍分射手」,基本上就有了擊倒美國的機會。

延伸閱讀

How to BEAT USA? 挑戰美國的強敵思維與軌跡

Who can BEAT USA??美國將在世界盃遇到的嚴苛挑戰

為何塞爾維亞能成為美國隊稱霸世界盃的巨大阻礙?

第一輪結束後,美國的評價從組訓時的「陣容雖然不強但仍然是奪冠熱門」,到「不是不輸只是時候未到」。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美國有機會逆轉評價衛冕成功嗎?

請繼續往下閱讀




沒有一擊必殺的Go-To Move or Guy
相對於澳洲讓 Patty Mills 扮演弱邊跑位射手以 Andrew Bogut 或 Joe Ingle 為傳導系統,以及土耳其讓Ersan Ilyasova 與後衛或側翼做高位擋拆的打法,美國在半場陣地戰完全沒有一個有效的攻擊手段。這不僅是在生死交關必須得分時的危機,這更顯示出美國球員對於自己贏球的方程式仍然沒有察覺。

美國的陣地戰一向不是他們在國際賽中取勝之道,然而在天賦、默契、年資經驗,甚至連國際賽規則與習慣都不如前幾屆學長的狀況之下,陣地戰進攻的缺點更容易放大。也許這次美國組訓最大的問題不在於明星的退賽,反而是補上來球員的國際賽經驗與互相之間的默契。防守默契的缺乏,不但讓對手進攻容錯率大幅增加,球隊自己也更難靠著防守製造攻守轉移(美國在賽會中最強勢的能力)。

面對土耳其內縮的區域聯防,美國大多數的回合會先在弧頂弱邊讓二三號做一個毫無打亂防守陣式的掩護接球,然後…沒有然後了。沒有外圍球員的多次傳導,面對內切的重重阻礙還是拼命內切,甚至在延長賽一開場 Gregg Popovich 喊了一個讓 Jayson Tatum 在低位單打的戰術,最終也是在執行力與球員天賦不到頂的結果下失敗作收。

請繼續往下閱讀






由於整體對抗強度下降,加上三分線距離較短,NBA 球星在國際賽場上很多時候都好像上帝降臨人世間一樣讓防守球隊絕望。然而美國掛頭牌的 Kemba Walker 卻遠遠不及如此,甚至連成為進攻突破口的感覺都不存在。你要說因為他不是聯盟天賦前15的球星也好,但身為陣中上季唯一入選年度前三隊的球員,提升Walker的進攻威脅性是球隊與他自己責無旁貸的任務。

Walker 本質上是一個進攻終結者,在戰術中把他擺在傳統的二三號定位會是破壞力最大的型態。證據是過去黃蜂為了找到能大幅發揮 Walker 進攻能力時,拼命地尋找能擔任大腦的第二持球者。這個角色曾經是失敗的 Lance Stephenson,半失敗的 Nic Batum(最成功的一季其實是加上林書豪扮演另一個持球者,但最後薪水全丟給Batum…),上季則是在關鍵時刻會丟上 Tony Parker 組好吃的雙衛。

可是在這支美國隊的難處是…,整批側翼跟中鋒的策應能力不敢恭維,派上 Derrick Whte 打雙衛又會削弱整體進攻威脅。所以 Walker 仍然必須在場上學習他技能樹沒點到的策應端,然後在進攻端上分心。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上面影片從延長賽開始看,Walker的弧頂攻勢勉強稱得上是美國隊的Go-To Move,先是一球切到口袋外傳射手,接著是兩球掩護後的單打 pull up 投籃。歐陸球員的橫移基本上是撐不住Walker的變向能力,他連續5分的兩球中,第一球是盯人時中鋒換防被吃,第二球是改守區域後美國成功的利用兩次掩護逼迫中鋒對位 Walker。

一時之間,這支美國要適應給Walker空手的戰術應該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是面對二三甚至大範圍二三聯防,美國必須想辦法幫助 Walker 找到攻擊的空間。也許傳導跟走位默契是個問題,但這支球隊的天賦至少比黃蜂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