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首戰慘遭滑鐵盧,兵敗法國的賽後分析

美國對法國的A組首戰,以法國逆轉勝作收。雖然不是一戰定生死,但是國際賽要碰頭兩次已經是後來且未定的事情,也因此較NBA季後賽更殘酷,場與場間的調整能力再強也未必用得上,更重要的是事前準備與磨合,以及臨場應變,前者還相當大程度影響後者,從熱身賽到正賽開打,觀乎美國輸球內容,實也不冤。

這場比賽中斷了美國隊奧運上的25連勝,更讓人有危機感的是,包括熱身賽內,這支美國隊近5場是2勝3負,來看看美國VS法國曝露的危機與問題,也可作為後續賽事觀察,美國是否有所改善與進步的對照紀錄。


*閱讀前,先看看美國與法國之戰的精彩比賽Highlights吧!

NBA與國際賽的尺度差異
這無疑是這場比賽輸球最根本的原因「適應不良」。比起熱身賽,磨合多少有進展,但這支美國隊只有Durant與D.Green曾有奪牌經驗,另外兩位曾參加美國隊的是19年世錦賽Middleton與Booker,其他人都是國家隊菜鳥。進攻端國際賽更容許對抗,更少送你上罰球線(但並不是做不到賴犯規,看看後面Doncic的示範);加上沒有防守三秒,允許對手更有經驗的區域聯防,也因此美國陣容雖仍幾乎是母隊球星的菁英群,切入突破能力彷彿被封印,Gobert的威嚇力甚至比NBA更為巨大-反過來因為區域聯防+禁區優勢,就算Gobert(包括其他法國長人)換防到外圍也難以再輕易錯位打點;就連三分準頭也遭到區防限制,不及過去更頂尖的球星學長們。在當代NBA虎虎生風的打法,殘酷地發現踏入國際舞台的落差。

請繼續往下閱讀



*FIBA規則下,尤其面對長人深度薄弱的美國,Gobert在禁區的宰制力比在NBA更強
團隊磨合
這是另一個主要課題。不若其他國家隊多年合作以及更早集訓,速成的美國隊歷來都需要面對這道難題,只是這支美國隊頂尖的球星不夠多,沒辦法像尤其前三屆奧運陣容般,以更強大單點優勢天賦輾壓,化繁為簡地用直接粗暴打法獲勝:強行突破,分球三分雨,防守壓迫,快攻反擊。所以基本上期望打造更具團隊配合的球隊方向,該是正確道路,此戰美國隊的傳導意識也確實較熱身賽好。

但問題團隊默契就真的不是這麼簡單就能建立,大多數都是球隊中的一二哥,且功能屬性重疊率頗高,過多需要球權的得分手,雖不乏可兼差Playmaker者,但可能只有D.Green是及格的控球者,一時間就算更有傳導意識,一來不是那麼容易習慣角色變成無球跑動或接應者,二來或許也都對自己在這支美國隊中的開火權-一眾明星總還是會有主次之分,有所顧慮。結果就是進攻端,往往只有團隊傳導的皮,沒有團隊籃球的骨,此戰常出現傳到空檔也是「我OK,你先投」,Lillard尤其嚴重,反而抹煞了原本特色與強項,團隊流於無意義的為傳而傳。

請繼續往下閱讀


*角色增添任務,讓本戰Lillard打的患得患失,最後還以一記"滑鐵盧"的失誤斷送比賽
防守端亦然,以本戰來說,除了有些無辜常常得對位Gobert的Durant外,防守表現夠臻水準的大概只有D.Green與Holiday,Middleton、K.Johnson上場時間甚少,其他人方面:Adebayo因尺寸有點非戰之罪,Tatum單防還算夠水準,另外幾位本就不以防守見長,放到美國隊中更多數都還有默契問題。Popovich教練蠻多時間都以直接換防來應對,外圍單防OK,只是如果遇到對方較複雜的掩護傳導,亦或者餵到球給禁區長人被迫包夾,這些各隊一二哥們漏人、交代不清的情況就屢見不鮮,畢竟單體防守能力沒過去學長們頂級,在原球隊更多扮演進攻要角而較不把體力點防守,但到了國際賽場,一樣得面對角色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