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寵壞的Simmons與他不願面對的真相

三年一度的國際學生計畫評估計畫(PISA),在2018年的時候曾針對79個國家和地區進行評比,除開學業能力方面的評估以外,還有一項非常有趣的「害怕失敗指數」。這項指標會透過詢問三個問題,得出一個綜合性的答案:



1. 當我失敗時,我會擔心他人對我的看法
2. 當我失敗時,我害怕我沒有足夠的才能
3. 當我失敗時,會讓我懷疑對未來的計畫



當你越擔心失去,害怕失敗指數就會越高,臺灣的頂尖學生倒是在這方面位居世界龍頭。在這麼一個害怕旁人眼光的社會裡,越是站的離峰頂越近的人,他們越害怕自己被看破手腳,接著被嘲笑的一無是處。他們會避免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使勁的把自己最能擺上檯面的能力努力表現,以贏得眾人的掌聲。這在習慣「比較」的華人社會中,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請繼續往下閱讀




貴為2016NBA選秀狀元的Ben Simmons,或許也是如此。


青澀的神情,卻已隱隱透出指揮官的本色 圖片來源:TheSixerSense
在當年第一次在新秀介紹認識Simmons時,筆者就被他深深吸引。極佳的身體協調性、天賦異稟的運球能力,還有根本不該在6呎11吋球員身上擁有的傳球視野,都在這名澳洲天才身上展現。在普遍需要一定養成時間的2016選秀會裡,Simmons沒有意外的成為當年的狀元。



經過進入聯盟的一年沉寂後,和隔年新秀共同登場的Simmons一鳴驚人,不但與Embiid聯手讓費城以東區第三之姿前進久違的季後賽,更從Mitchell手上奪走本該屬於當年新秀的ROY。緊接而來的連年的季後賽體驗,除開Embiid以外的隊友更迭,以及今年在罰球線上的慘不忍睹,都歸結於鋪天蓋地的質疑浪潮。尤其是Embiid對Simmons毫不遮掩的公開指責,也讓輿論圈徹底炸鍋。



但對費城球迷而言,這些似乎都是一再發生過的情景。在季後賽初體驗第二輪面對賽爾提克的G2,他便曾繳出單場1分的表現。面對記者的瘋狂追問,當時他是這麼回答的:



我想是心理上的問題。我在每一個回合裡想的太多,而非專注於場上那些球的流動,因此忘了如何自由自在地按照自己的模式打球。



這樣的回答是不是很熟悉呢?在談到老鷹G7第4節那個空檔傳球時,他說擔心後方被蓋以及可能跟上的追防──這難道不是想的太多?而過了三年,同樣的心理素質、同樣的擔心受怕,也讓他註定沒辦法是那個意氣風發的狀元郎。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一樣凝重的訪問神情,以及一樣的失敗結果 圖片來源:NBA.com
從各方面來看,Simmons就和臺灣的頂尖學生一樣,在某方面天資聰穎,卻又害怕被拆穿自己不擅長的事情,因此想盡辦法為自己解釋,要捍衛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完美形象。在季中,媒體曾經問到他認為自己和Gobert誰更有機會贏下DPOY,毫不猶豫的說出自己的名字,而且還笑笑地說:「我可是在他頭上拿下42分。」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筆者有完整看完該場比賽,也有撰寫專文,我們只能攤開數據來一探究竟:



對位球員

命中數/出手數

命中率

得到分數(含罰球)

Bojan Bogdanovic

5/5

100%

12

Derrick Favors

2/5

40%

5

Rudy Gobert

3/7

42.9%

9

Royce O’Neale

1/5

20%

4



從上表不難看出,他打爆的球員根本不是今年DPOY的贏家,說是Bojan還合理些。Simmons確實在猶他爵士頭上拿了42分,但絕對不是在Gobert手上豪取強奪。畢竟在Transition快攻中,Simmons通常不會和法國巨塔相遇;在陣地戰的1對1攻擊時,Simmons也完全佔不到優勢。可以說,Simmons在面對訪問時一臉自信說出的那些話,和說謊在某種層面上是一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