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支慢熱的球隊–猶他爵士熱身賽隨筆

猶他爵士今年暑假的操作十分優秀,他們交易來Mike Conley分擔Donovan Mitchell的壓力,簽下Bojan Bogdanovic拉開進攻空間,Emmanual Mudiay,Jeff Green和Ed Davis的加入則增添了板凳進攻火力,深厚的陣容也讓爵士被眾家媒體評為西區不可忽視的爭冠強隊,然而隨著熱身賽結束,他們獲得了1勝4敗的尷尬戰績,唯一一勝還是來自於非NBA球隊,他們在場上有時表現出讓人驚嘆的流暢進攻,但也有許多時候打得七零八落,就像一台臨時湊合而成的拼裝車,還需要更多的磨合與調整,以下就帶大家一同來看爵士新陣容實戰後中值得觀察的地方。

Joe Ingles或許是第二陣容控球的最佳解?
隨著Conley和Bogdanovic的加入,勢必有人要做出犧牲,而此人便是好好先生Joe Ingles,事實上這並非看輕他的能力,相信到了第四節的拉鋸時刻爵士還是會擺出Conley-Mitchell-Ingles-Bogdanovic-Gobert的陣容,但平時若將Ingles放入板凳,一來可以釋出先發的球權,剛好又可以補上板凳的控球和進攻火力,有點像馬刺賦予Manu Ginobli的腳色,這雖然還不是球隊的最終決定,但至少熱身賽時Ingles已經都從板凳出發。

請繼續往下閱讀


爵士教練Quin Snyder:我們會利用Joe Ingles實驗更多的陣容和輪替,他擁有絕佳的合作意識(corporate knowledge)



結果熱身賽實驗的成效很成功,以往的替補控球後衛Exum比較偏防守組,剛簽下的Mudiay進攻端可以輕鬆撕裂防線,但傳球意識並不突出,且防守擋拆貧弱的能力無法讓他上場太久,Ingles剛好集合兩人的優點於一身,成為實質上的控球後衛,他在上週對陣鵜鶘和國王的比賽中都送出了8個助攻,另外他優秀的外線能力面對板凳較弱的防守也將會大解放,5場比賽中三分命中率高達47.1%,以下為他擋拆後投進三分的影片。


需要擔心Bogdanovic低迷的狀況嗎?
Bojan Bogdanovic被視為爵士今夏最大的外援,原本內線型的Favors換成射手Bogdanovic是進攻空間最大化的最後一塊拼圖。然而Bogdanovic熱身賽的表現讓人有點小失望,他的三分命中率僅25%,FG%為27.3%,甚至在對陣拓荒者時繳出9投0中的成績。事實上主要原因是Bogdanovic尚未適應爵士的戰術體系,有時看他和Gobert手遞手接到球後還要停頓一下觀察周遭的情勢才能反應過來,以下影片中則是一次快攻Mitchell切入後預期Bogdanovic會待在對測底角,但他卻沒有出現在應該待在的位置上,造成Mitchell傳球失誤,Quin Snyder隨後也趕緊叫個暫停溝通跑位上的問題。

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此狀況球迷們不用太擔心,這只是Bogdanovic適應上的陣痛期,他需要時間去思考和熟悉自己在戰術中跑出空檔的時機,相信開季熟悉戰術後命中率就能回升,另外reddit有鄉民統計一個很有趣的數據,當Bogdanovic 16-17賽季加入籃網時,第一場比賽三分命中率僅16投5中,17-18賽季轉到溜馬時開幕戰三分線的表現更慘淡,僅15投3中,然而到了季末,他用穩定的表現證明了自己是個三分命中率4成的優質射手,或許對於Bogdanovic的表現,就如同爵士的戰績一樣,我們只需要靜靜等待。

新的進攻體系
先來看一段影片:


影片中的那個Play就是爵士整個體系的縮影,可以發現他們的進攻模式跟金塊有點類似,差別或許只在於Gobert和Jokic的傳球能力。影片中Gobert站在肘區持球,其餘四人都站在三分線外讓空間最大化,大部分時機並沒有特定的戰術,球員們可以跑交叉掩護,可以趁機空切,可以和Gobert手遞手接球後中距離跳投,有時Gobert可以順勢而下接球攻框。這套體系能運轉成功的最大原因是場上四人都有平均以上的外線能力,使得對手無法隨便協防,否則就要付出底角三分彈不斷開花的代價,而Donovan Mitchell身為球隊的主攻手,是這套體系最大的受益者,熱身賽中場均25分鐘就拿下18.2分,基本上有Mitchell和Conley 48分鐘輪流在場上加上一群射手,爵士的進攻效率應該能在聯盟中名列前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