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年「勇騎大戰」,意義何在?


留言
再一次,勇士於下半場逆轉,再一次,NBA總冠軍賽將迎來勇士vs騎士的大戰,昨天剛出現NBA史上第五支連續四年打進總冠軍賽的球隊,今天第六支馬上出爐。勇士與騎士連續四年在NBA總冠軍賽交手,也寫下NBA史上紀錄。



而這連續四年的「勇騎大戰」,代表的不只是所謂NBA官方需要的票房,也許有的人會覺得同樣戲碼不斷上演已有些乏味,甚至今年總冠軍賽的收視率勢必會因為適逢世界盃足球賽而受到影響,但這還是可以看出來在季後賽的激烈戰場,仍然有許多不同的意義。



一顆球,真的夠用



客觀看來,Chris Paul在Game 5受傷退場,是火箭雖然贏球仍前途堪憂的主因,最後也的確造成系列賽的戰局扭轉,火箭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但是雙核心缺其一,面對武器多端的勇士,在Game 6和Game 7就是短了一截,最終只能吞下連續兩場被逆轉的苦果。

請繼續往下閱讀




客觀看來,無比仰賴三分球、例行賽也一直靠三分球攻城掠地的火箭,在Game 7從第二節開始一段連續27投不進的三分球乾旱,尤其是第三節單節14次出手全數落空,絕對是這場比賽再次在第三節被逆轉的原因之一,但其實Game 4火箭也在第三節被勇士打出一波34:17而扭轉上半場的7分領先,只不過Game 4的火箭還有Paul,他主宰戰局的能力,讓火箭反而能在第四節再次逆轉比賽,而Game 6和Game 7又碰上同樣情況的火箭,卻缺少了能穩定軍心的Paul。



去年夏天,當火箭向快艇交易來Paul的時候,許多觀點認為火箭已有在後場需要持球且打出準MVP身價的James Harden,再找一個需要球權的Paul來會造成「一顆球不夠用」的窘境,但這個理論忽略的是過去幾年正因為火箭缺少另一個能主導戰局的持球者,導致Harden屢屢因為負荷過大而在過去幾年的季後賽止步。最近這四年,勇士無疑就是西區的大魔王,他們唯二在西區曾遇過的困境,就是2016的雷霆與2018的火箭,正好就是兩支曾被質疑「一顆球不夠用」的球隊。

請繼續往下閱讀



現今籃球的潮流以空間和球權轉換掛帥,側翼與後場的主宰能力遠勝禁區,在外圍越能比對手懂得如何處理球,就越能以速度攻擊對手的防線漏洞,勇士陣容中有Kevin Durant、Stephen Curry、Draymond Green三個能decision-making的球員,2016擋下勇士的騎士有LeBron James和Kyrie Irving,唯有至少雙核心以上的陣容,才能面對當今的籃球潮流、以及勇士大軍的攻勢。這也是火箭找來Paul之後,非但沒有什麼球權問題,反而幫助火箭一飛沖天攻下例行賽龍頭、並在季後賽造成勇士麻煩的主因。



球星主宰的王道

的確,塞爾提克在開季就少了Gordon Hayward、季末又傷了KI的情況下,卻靠團隊各司其職與總教練Brad Stevens的運籌帷幄一路過關斬將、甚至在東區冠軍賽搶先聽牌都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佳作,但是要前進總冠軍賽,光有優秀的團隊是不夠的,在東區決賽Game 6和Game 7,主宰戰局的再也不是Brad Stevens如神一般的ATO戰術,而是LBJ如入無人之境的隻手遮天。



可以在Game 6關鍵時刻兩記重要的後撤步三分終結對手,也可以在Game 7打滿48分鐘並連續兩場繳出準大三元,LBJ的表現已經和塞爾提克怎麼佈陣無關,而是他就算再怎麼不合理,都能換成實質的分數進帳,而塞爾提克在關鍵時刻卻屢屢落空。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一邊是同樣情形,Harden個人能力毋庸置疑,但在大比賽他就是還沒建立起自己的戰功,最終決定比賽的,是Curry帶頭連續兩場在第三節的逆轉、是KD無視火箭貼身防守仍砍進的大號三分球,LBJ、Curry、KD代表的就是這種季後賽關鍵時刻,完全與球隊戰術和對手佈陣無關、也能保證隻手遮天的球星主宰力。而擁有這三人在陣的勇士與騎士,也就連續四年成為總冠軍賽的主角。



除了2004的活塞以外,多年來鮮少有實際上靠單純團隊就克服球星劣勢而奪冠的球隊,越靠近最終戰場,球星主宰力就越重要。



大賽經驗的吸收

一代大賽神射Reggie Miller已經以「Miller Time」威名成為史上經典的關鍵時刻殺手,但即使如此,他在生涯總冠軍賽的初體驗還是繳出一張投16中1的淒慘成績單,不世出的當代王者LBJ,也在2007年雙拳難敵多手、2011年更屢屢在第四節消失。這世間一定會有特例,但多數球星或球隊,在登峰造極之前,的確必須先在大賽「繳點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