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KD都忍不住跳出來講話,現代籃球到底該不該投中距離?

上週 NBA 分析圈最夯的話題,連復健組的 KD 都忍不住跳出來講話,「現代籃球到底該不該投中距離?」

哇!結果台灣幾乎沒有人著墨在這件事上面,hmmm…真的是運動分析的沙漠,看樣子是我們該出場的時候啦!

1. 事情是這樣的,Chicago Sun Times 在10月中刊出了一篇報導,內容提到芝加哥公牛隊的分析部門,建議 Zach LaVine 減少中距離出手,增加攻框以及三分的比例。

你猜怎麼著,Zach LaVine 無法苟同,他說「我生長在 Jordan 和 Kobe 的年代…我認為中距離是一項失傳的技藝,現代 NBA 大家都往分析和三分的方向去了。」

報導一出,NBA 分析圈又是一陣大亂鬥。
(https://pse.is/zachmid)

2. 目前還在復健組,長期出手大量中距離的 KD 也忍不住在 Twitter 上講話,他說「有時候就是空檔,什麼道理要放棄空檔傳給稍微被對上的其他機會?」
(https://pse.is/kdmid)

3. 前七六人隊籃球策略副總裁 Ben Falk 也在自己的網站上一直不斷強調,任何的數據使用都要考慮情境 (Context)。

籃球場上的情境 (Context),可能是 24 秒、比賽時間、雙方比數、同時跟誰在場上、防守方的站位、每個人的進攻武器、姿勢是不是平衡、動作有沒有在節奏上等等。

也就是說,在盡可能的情況下減少:還有足夠秒數、失去平衡、被防守對到,等等情境 (Context) 下的長距離兩分球 (Long 2),長期來說進攻效率會更好。

這才是一個分析部門,以至於教練團和球團負責任的說法,以及該去努力的方向。同時也牽涉到,運動分析這個工作,很大一部份是怎麼運用技巧去跟不同崗位上的人溝通。

更重要的是,每個不同的進攻體系,要去定義自己的 good shot 和 bad shot。

NBA 中有火箭這樣得了一種不投三分就會死的病,也有像馬刺只著重在是不是場上最大空檔的球隊,他們也都在進攻效率 (OffRtg) 上名列前六名,成功不是只有一種方法。
(https://pse.is/benmid)



過去台灣也有用所謂「傳球數據」,要求基層球員在正式比賽中傳到第幾球才能出手,甚至要大聲數出來的例子。

你怎麼看待這些數據上的誤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