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世界杯籃球賽:無敵艦隊再次揚帆,但FIBA目標達到了嗎?

世界各國激戰兩週,不管是看門道也好,看熱鬧也好,賽前最被看好的美國和塞爾維亞連四強都沒有,最後西班牙冠軍賽痛擊阿根廷拿到冠軍,世界盃就這樣結束了。個人覺得雖有一些大牌球員缺陣,但各國真槍實彈的交鋒,比賽感覺跟職業聯賽差異挺大。



本屆世界盃大改制,國際籃球總會(下文簡稱FIBA)企圖很明顯,想要比照國際足球總會(下文簡稱FIFA),將籃球世界盃提高到新的一個高度,而不是奧運之間各國練兵或儲備戰力的比賽而已。所以從資格賽開始,採用足球方式,主場客場各一打漫長資格賽,會內賽更拉到32國參賽,不管是比賽場數或是盃賽長度都提高許多。

結果如何?個人覺得這樣的賽程存在很大問題。資格賽部分有人提過,跟NBA或是歐洲職業籃球聯賽撞期,導致有些選手無法出賽。現在FIBA跟兩大職業籃球聯盟NBA和ECA關係緊張,雙方各有自己的算盤,賽制部分未來還有得瞧。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參賽隊伍一次提高到32隊,站在推廣籃球的立場固然是好事,但讓各國實力落差赤裸裸暴露出來。亞洲非洲球隊的不振,讓第一輪預賽除了少數歐美球隊對決外,變成一面倒。FIBA近年態勢是節奏加快,搶到進攻籃板後進攻時間變成14秒,最後選擇前場發球進攻時間也是14秒,這讓籃球的攻守回合增加。回合一增加,兩邊身體素質差的差異越大,對戰結果就更沒懸念。

從提高得分上的立場來看,攻守回合增加是好事,但擴大了強弱之間的差距。亞非洲實力不如歐美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只是這次參賽隊伍大增才被放大檢視。實力差距的短期間內看來沒辦法解決,太多一面倒的比賽讓世界盃張力減低。

這次世界盃很多大牌球員缺席,有些是因為要準備職業賽,但有些因素是明年馬上就是奧運。世界盃足球賽對足球明星來說是最重要的盛會,基本上只要沒有受傷不會有人不踢。但籃球不一樣,世界第一的美國重視奧運的程度遠大於世界盃,金牌魅力比世界冠軍大上許多。

FIBA將世界盃放到奧運會前一年,甚至讓世界盃變成取得奧運資格跳板,在目前奧運魅力比較大的狀況下,其實無助於提升世界盃地位。改變觀念需要時間,FIBA立意可能是好的,但現在結果看起來沒有達到效果。看看明年各國參加奧運的名單,就可以發現世界盃和奧運的差別所在。

請繼續往下閱讀

裁判素質是這次盃賽一大話題。
導入電視輔助判決後,裁判動不動看回播,讓比賽節奏被切的很零碎。預賽法國對立陶宛的誤判,四強賽澳洲對西班牙最後的關鍵吹判,都讓裁判成為場上主角。FIBA和ECA關係不睦,2017年歐錦賽開始要求裁判選邊站,讓裁判少了在歐洲職業比賽磨練的機會,更不要說FIBA不可能找規則差異極大的NBA的裁判來吹判。

裁判跟球員一樣,需要高等級的比賽來鍛鍊自己的吹判。世界上競技水準最高的歐冠和NBA的裁判都沒在世界盃執法,吹出來的品質被大家批評也不會太意外。身為世界籃球的主事者,FIBA跟歐洲還有其他區域的籃球關係卻相當低落,在推廣籃球運動上不是好消息。



NBA球星光環失效?
年度MVP得主Giannis Antetokounmpo這次世界盃表現不理想,希臘沒有打進八強。另外一位年度第一隊中鋒Nikola Jokic表現平平,數字上看來不錯,但場均12分7籃板的成績,對照NBA季後賽的表現,並沒有發揮自己的水準。

美國隊這邊狀況雷同,年輕的火鍋王Myles Turner表現平平,對法國關鍵一戰被Gobert壓制,第四節教練完全不敢讓他上場,寧可用鋒線代打中鋒。中生代明星球員Khris Middleton第一次打國際賽,處處顯得格格不入。

請繼續往下閱讀

Jayson Tatum傷退後,美國側翼靠Harrision Barnes苦撐,Donovan Mitchell對法國一戰第三節爆發第四節熄火。這些在NBA可說是各隊中流砥柱的年輕球員,在FIBA賽場上沒有相對應的表現。不管是美國還是其他國的NBA新星,都沒有太突出的表現。



相比起來,NBA賽場上屬於優秀功能性球員,但多次代表國家出征的Bogdan Bogdanovic,表現令人激賞。NBA球隊長期以來注重球員個人能力,不重視球員場上閱讀比賽的能力,讓年輕球員在國際賽場上失去習慣體系後,沒辦法迅速調整自己的打法。一來可能是NBA球員跟母國搭配時間不夠,二來或許是打法差異太大,不管是美國或是其他國家的年輕NBA球星,沒辦法發揮他們的宰制力。在不同規則和環境下作戰,真的需要更多的籃球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