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L]淺談寶島夢想家第一季:球迷觀點


留言
寶島夢想家隊的賽季接近尾聲了,雖然還沒到最後一場,但也已經結束本季最後一場主場賽事了。雖然不是什麼腦粉,但主場賽事也大概去了看了七、八場,而主場館開幕戰與最後一場主場賽事我也都有到場支持,感受現場氣氛與球團的用心,因此想來談談本季關於寶島夢想家的一些感想。



這邊就先不做什麼戰力分析與優缺點評了,畢竟一直連敗問題總是很多,而且很多是很大的問題,因此就先不說或是改天再說。在主場最終戰賽後簽名會時,寶島夢想家副總張憲銘提到:「寶島夢想家想要溝通的是一個認同,一個對台灣籃球的認同。」關鍵點來了,什麼是認同?認同對於比賽很重要嗎?



職業球賽的主場怎麼來?

其實不要只說台灣籃球、棒球,很多國家也都會推行自己國內的熱門球類運動進入職業化、並進行主客場制度。光看東亞就有中國、日本、南韓,他們的職業運動都是非常盛行。中華職棒已經行之有年了,但狀況起起落落先不說,SBL近年也一直在爭吵是否職業化、職業化後該怎麼實行等等的問題。而職業球賽聯盟中有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就是主場,這個主場經營可以說是攸關球隊生存、聯盟運行的關鍵點之一。

請繼續往下閱讀

Ads by



這個主場的由來,應該是採借英美國家的職業運動聯盟的賽制,而這個主客場的職業賽制有它的歷史淵源與發展脈絡,這邊簡單大略講一下就好。兩百年前的團體球類競賽,大多都還是在自己的城市內、社區內,或頂多是學校之間的對抗,而當時大家的工作都還是為自己工作居多(就是不用在某公司上班吃人頭路)。在工業革命後與資本主義浪潮來襲時,一些東西的發明使得當時剛進入工業革命時代的人們在工廠工作下班後、或是週日得以有時間觀注比賽。



第一是電燈。要讓大家能心無旁騖的看球的時段,大多是在下班後的放鬆時間,而晚上要能看球電燈的強照明就很重要。第二是交通工具的進展,包括鐵路。早期的比賽都會選在郊區等空間較大的地方舉行,而當時鐵路的鋪設與汽車的發明,讓大家能更快速地前往賽場。這樣的情景也曾經讓鐵路公司推出一些比賽交通套票,專門可以載顧客到各城市之間去看比賽。第三是聲音機。看了球賽之後,觀眾們可能會持續想要關注某球隊,因此收音機的發明讓沒空或是住在比較遠的人得以隨時得知最新戰況,也因此就會出現一群人坐在收音機前面張大耳朵聽播報員大喊的畫面,如此也使得支持同一支球隊的人可以聚再一起,即使無法到場也能一起即時參與比賽。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以,英美的職業賽事主場發展是有它的歷史的,是跟著當時規模尚不大也不太發達(從現在的眼光來看)的小型城鎮一起發展起來的。那麼也就是說,職業主場的發展有其脈絡,這時候想要當代想要套用這一套經營模式的其他地方城市就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克服,這邊就用寶島夢想家來說。我們所熟知、所看到的那些波士頓紅襪、曼聯、洛杉磯湖人等知名球隊都已經是在該城市生根多年、陪伴著許多市民們一起成長,橫越數代。因此球隊已經成為一種城市形象商標、象徵,也已經產生內在價值,本身就成為一種品牌。因此即使球員非本地人、甚至充滿國際球員,球迷多數並不會在意(當然如果有本地的子弟兵有些球迷還是會特別關注)。



而寶島夢想家作為一支全新的球隊,落地彰化縣立體育館,而此時碰上早就被人家戲稱為外援聯盟的ABL、可以同時擁有兩位世界外援、兩位亞洲外援的規定下,這時候難題就出現了:寶島夢想家還不是一個品牌,他還不會代表某座城市,甚至是台灣。因此其實許多觀眾進場除了新鮮感之外,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想要看自家台灣球員的。這時候若是不把外援都叫上場,無法跟別隊抗衡。若是堅持保有一定數量的本土球員在場上,結果就是每次都輸一截(這邊先不討論什麼因為我們球員太年輕、因為人家有黑盤所以外援很強等等的因素,單純是從球迷角度出發)。

請繼續往下閱讀



到目前為止可以發現其實夢想家球團是有特別留意這件事的,因為大多數比賽時間,場上外援都會維持在兩位,讓本土球員有充分上場機會。若是跟別隊比起來更可以發現,寶島夢想家有參與比賽、有上場時間的本土球員算是多的。當然這並不是二選一的難題,因為要贏球還有太多因素需要考慮和改進。但從觀眾的表現與反應來看,能看到楊天佑、吳松蔚、小駱等人在場上奔馳拼戰,真的是很大的賣點之一,這幾個人若是有什麼好表現總是能得到比外援更多的歡呼聲。


1
2
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