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dre Iguodala 自傳《The Sixth Man》感想(上)—替有色人種打抱不平的沉默鬥士

NBA 球員到底要怎麼在聯盟生存下來?

在 Iguodala 即將升高四的那個暑假,和全國各地的高手一起打球,除了眼界大開,其中一位後衛 Rashad McCants 是他認為有史以來最厲害的五名球員之一,後來只在 NBA 待了三年,當時他搞不懂背後的原因,直到多年以後,自己成為 NBA 資深球員,才終於找到答案。

原來你爬得愈高,註定摔得愈重;原來成為最好的球員還不夠,關鍵在於好的經紀人、每天的晨間訓練、醫療照顧、瑜珈運動、營養攝取和睡眠習慣;原來跟控制情緒和做出回應有關,當你面對四萬五千人的吼叫、比賽剩下最後三秒、球隊還落後兩分,必須立刻了解和預測場上十人的動態;原來還跟斷掉的手指、交易傳言、不可相信的教練有關;偶爾還有權力無限上綱的裁判,就是這些細微的事情,決定了你能夠在聯盟待多久…

請繼續往下閱讀


IMG_9583.jpg

《The Sixth Man》這本自傳我從預售開始就密切關注,拿到書之後用最快的速度,在一個周末再加一個晚上的時間讀完,但整理筆記和寫成文章花了超過一個月。像 Jordan、Kobe 或 Curry 等頂尖球星的傳記,台灣一定會發行中文版,其他知名度不高的球員則很難說,所以我才會持續專注在這個領域,無論星度大小,盡量分享原文傳記給球友們。

文章一共有三篇,上篇是 Iguodala 的生平,包括費城七六人隊和丹佛金塊隊時期;中篇是金州勇士隊時期;下篇是他分享隊友的花絮 ( Iverson、Brand、Curry、Thompson 和 Green ),以及個人感想。



Part 1:生平介紹

【童年時期】

Iguodala 的家鄉是伊利諾州的 Springfield,夏天熱到一天之中衣服可以濕了又乾六次,冬天又冷到骨頭裡面,而且十一萬人口中大約有兩萬名有色人種,曾經在 1908 年發生了歷史上有名的種族暴動事件,讓他從小就知道要和白人保持距離。

他的媽媽有六呎高(約 183 公分),曾經是高中籃球校隊,但二十幾歲就生下兩個男孩,也辛苦把他們養大,除了衣食無缺,更在 Iguodala 六年級時替他買了第一雙 Air Pennys 籃球鞋,售價超過一百美金。

請繼續往下閱讀

某個冬季每天氣溫都是零下幾度,由於車子被偷,媽媽要省錢買新車,於是替兩個孩子穿上好幾件外套,自己卻沒有禦寒衣物,每天走路上下班,從來沒有一句抱怨,讓 Iguodala 學到閉上嘴巴、苦幹實幹的道理。

媽媽還規定他要學習讀報紙,以及認真念書,才有機會離開家鄉,因此 Iguodala 年紀還很小就自我警惕,如果不努力成為最好的自己,將來只能困在老家度過餘生。

另外,哥哥 Frank 大自己十八個月,不像 Iguodala 總是聽媽媽的話,Frank 老是我行我素,不守規矩。兩個人鬥牛的時候,Frank 絕不承認自己犯規,而且防守很粗暴,好像在打美式足球,更糟的是比分落後也能說成超前。雖然 Iguodala 很生氣,可是他更加專注和保持冷靜,不會讓情緒影響表現,才有機會打敗哥哥,這是他小時候在球場上學到最重要的一課。

隨著球技的進步,Iguodala 在八或九歲時開始在 rec league 出賽(是 recreational league 的簡稱,社區舉辦的小型聯賽),而且連跳兩級,跟哥哥打同一隊,即使被年紀更大或身材更高的對手打敗,他還是很有信心,知道假以時日,一定能趕上大家。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國中時期】

Iguodala 認為在 NBA 裡面,最強和最弱的球員其實球技差不多,都有一定程度的運球、投籃和傳球技巧,身材也很好,信心才是決定最後輸或贏的關鍵因素。當他回首自己的職業生涯,才體認到過去的每個困境,大多是靠自信而非技術加以克服,而信心來自於成長過程中面對外界的質疑,仍然選擇相信自己,甚至去證明別人是錯的。

升上七年級的第一天,他才剛走進教室,馬上發現自己是唯一的有色人種,老師還走過來問他是不是走錯地方,逼他拿出課程表,看完才願意相信他。事實上 Iguodala 因為成績優異,被編入優等生班級,一切都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盡管在課堂有不愉快的事情,Iguodala 在球場上遇到了兩位對他有信心的教練,Lawrence Thomas 在他三年級時就告訴他有一天會打進 NBA;Brewer 則是七年級的教練,很驚訝他是唯一每科學業成績都是 A的球員,並且在每次練習之後多聊幾句,讓他相信所有現在的付出,都會有正面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