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古早味:NBA是怎麼來的

是十幾年前寫在「圓球城市」網站的稿子。年紀愈大,才愈感受到歷史的迷人和趣味。今日風行全球的NBA,是怎麼開始的?初期又是什麼樣子呢?其實還蠻有趣的。把十幾年前的稿子拿出來重新發表,希望不要被認為是在騙點閱數才好(笑);也因為是十幾年前的東西,所以文中有些事實均已改變,這是要注意的一點。

==

(原文寫於2003年11月28日)

Embed from Getty Images



(NBL與BAA合併後的首任NBA總裁Maurice Podoloff)

有人說,歷史像一面明鏡。也有人說,歷史像一條河流,當你迷惑之時,看看河中的自己,你會知道自己從那裡來,又將往那裡去。

當然,在學校時讀的歷史,絕不是件有趣的事。不過最近翻閱了幾本NBA歷史書,讀到NBA草創初期種種,讓我想起中華職籃CBA時的混亂,以及最近剛成立的SBL。其實,有那一個聯盟在創立時期未曾經過荒謬的混亂?

請繼續往下閱讀
closearrow_forward_ios閱讀文章Powered by GliaStudio
我不想寫「資治通鑑」式的NBA歷史,但即使是片斷式的回顧過往,你也會發現,古早的NBA確實有其迷人和趣味之處。即使不能鑑古知今,你也多少能了解,如今已形成龐大帝國的NBA,草創時竟是那麼艱苦和爆笑。

美國職業籃球的源起

美國之所以有職業籃球的產生,基本上有三個原因,也有其誕生的時代背景。它並不像中華職籃,是一群老闆坐在房間裡突發奇想之下的「發明」,而是時代背景之下的產物。

第一、當時最受歡迎的職業運動,其實是冰球。但是冰球隊總不能天天打比賽,而場館也不能每週就打那麼幾場冰球賽,其他時間都空在那兒養蚊子。當時的美國,可沒有人會用場館辦法會、佈道大會和直銷年會。換句話說,擁有室內球場的球館老闆,例如紐約的Ned Irish、波士頓的Walter Brown等人,千方百計想盡辦法,試圖每一天都將場館填滿,否則生意會作不下去。

第二、以籃球而言,當時最受歡迎的是大學籃球,票房相當不錯。但大學明星球員總會畢業,他們不但需要延長籃球生涯,球迷當然也希望繼續跟隨這群明星球員。職業聯盟的籌組,可說是勢在必行,也可說是順水推舟。

請繼續往下閱讀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戰士返鄉,手中有著是無處花的軍餉,而戰後的美國除了振興經濟之外,歷經戰事的老百姓也期待著更多的娛樂和休閒、享受。既然有人有錢,自然會有想賺錢的人。

種種現象交錯的結果,埋下了發起職業籃球聯盟的種子。

怪事一卡車

簡單的說,NBA由NBL(National Basketball League)、BAA(Basketball Association of America)兩個聯盟結合。BAA的多數球隊位於東岸,被視為NBA的法統,NBL的球隊則多位於五大湖區和中西部(雖說是midwest,但地理位置還是在美國東部)。

由於BAA被視為法統,因此目前「法定」、「官方」的NBA創立年份為1946年,但當時NBL和BAA根本尚未結合。BAA在1947年首度舉辦季後賽,但不知是那個天才,居然把季後賽的對戰模式定為東、西區的第一名球隊在首輪互相交手,第二對第二…以此類推,真是標準的神經病。


(BAA的第一場球賽在多倫多的Maple Leaf Gardens球場舉行,來源:維基百科)

更誇張的是,當時籃球場地板都直接架在冰球使用的冰上,如果冰因為溫度升高而融化,經常搞得地板上都是水,籃球賽成了滑冰大賽。有的場館怕冰融化,因此拒絕開暖氣,結果球員差點凍死。據形容,當時坐在板凳上的替補球員得戴手套保暖,球迷則得自行攜帶毛毯進場。

請繼續往下閱讀

當時每場球賽平均票房只有3000人左右,球員的平均年薪則是3000元美金,由於養不活一家子人,所以絕大多數球員在球季外都還有「頭路」,否則一家老小會餓死。

這種票房似乎有點遜,於是乎各隊老闆經常不定期的開會,進行「腦力激盪」,想盡各種辦法,讓職籃比賽更具吸引力。將球賽由40分鐘延長為48分鐘,就是這個時期的提議,用意是讓球迷花同樣的錢多看8分鐘比賽,「物超所值」,甚至有人提議60分鐘,但後來怕把球員操死而作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