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園區一週年後 NBA正幫助世界瞭解病毒並與之共處

由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等聯合主導的最新COVID-19傳染研究,採用了NBA的統計資料――這表示,過去兩年聯盟不但順利進行比賽,更相當於進行一項「大規模流行病學實驗」,提供重要醫學研究資料給全世界…作者:運動視界編輯0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藏
留言
由耶魯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哈佛公共衛生學院等聯合主導的最新COVID-19傳染研究,採用了NBA的統計資料――這表示,過去兩年聯盟不但順利進行比賽,更相當於進行一項「大規模流行病學實驗」,提供重要醫學研究資料給全世界。


照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NBA球員和一般大眾相比較為年輕強壯、個體之間的健康狀況差異極小,科學家得以排除身體條件因素,專注於觀察不同病毒變異株的傳播情形。現今學校重新開放、Delta病毒肆虐,以NBA球員感染資料為基礎的研究正好為病毒的傳播模式提供解答。

聯盟與病毒的長期抗爭,也造成許多趣事,例如反常的慶祝:Giannis Antetokounmpo在總冠軍系列成功封王後,和無緣在場的哥哥Thanasis以視訊通話祝賀彼此。(Thanasis在第五戰前就因為聯盟的防疫規程受到隔離,與他一起隔離的還有幾名公鹿隊工作人員。)這樣的畫面雖然詼諧有趣,但真真實實地反映了聯盟對於防範疫情的嚴謹態度。

請繼續往下閱讀



而2020-2021賽季期間,即便許多球員及工作人員受到隔離,比賽卻不曾取消或延期。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NBA今年在沒有動用奧蘭多泡泡園區的前提下,再一次戰勝了病毒。聯盟的防疫規程最終也經科學證實為有效合理的措施。

不過隨著2021 NBA夏季聯賽開打,還有幾個關於疫情的關鍵點需要釐清。例如:不同病毒株之間的傳染力差異,以及「突破性感染」的風險――個體接種疫苗後即使不易發展成重症,仍然可能染疫,今年西區決賽期間確診的Chris Paul就是一個案例。因此,學校、運動聯盟等組織重新開放之餘,仍需謹慎施行防疫社交距離、強制戴口罩等規範,並將疫苗接種情形納入評估。

這項由眾多學院聯合主導的研究,就是採用NBA 2020-2021 賽季的統計資料(樣本數將近二十萬)來探討一系列COVID-19相關議題,並企圖從NBA的案例進行歸納,說明整個世界該如何看待疫情的演變。


照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有比NBA更好的樣本群體嗎?我不這麼認為。」耶魯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副研究員、同時也是這項研究共同領導人之一的Joseph Fauver表示:「我無法用言語表達這次的合作有多棒,因為這樣的資料在其他地方不可能找得到。他們沒有將這些資料限為己用,並願意造福更廣大的群體。」

請繼續往下閱讀

Fauver表示,此研究的目的之一,是釐清不同變異株之間傳染力差異的起因。「一個很直觀的假說是:傳染力強的病毒株病毒載量通常較高(以病毒載量高峰計算),而當帶原者攜帶大量病毒暴露在人群中,長期下來傳染的風險自然也較高。」

為了驗證此假說,他們先是測量NBA球員的樣本中病毒的含量,再比較Alpha、Delta等指標變異株與原病毒株之間的數據差異。然而結果顯示,傳染力較強的Delta病毒載量並沒有高於原病毒株。

「如果仔細觀察,會發現這些病毒株之間的數據差異其實不大。」Fauver說:「原本預期Delta的病毒載量高峰會較高,但數據說明其實不然。」

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說明了Delta變異株的高傳染性並非源於高病毒載量,而是另有原因。

相較於前者,此研究的另一個目的或許更為重要――釐清接種疫苗對於Alpha、Delta等變異株的預防效果。結果顯示,接種人口與無接種人口的感染人數高峰差異不大,但接種過疫苗的感染者平均5.5天可以清除體內的病毒,而沒有接種的感染者平均需要7.5天。

請繼續往下閱讀

換句話說,此研究結果一方面確認了疫苗接種是有效且重要的防疫機制,另一方面也證實接種過疫苗的人仍可能感染與傳播病毒。由此看來,在室內集會逐漸頻繁的2021下半年,重新審視公共衛生措施以預防下一波疫情再起,應該是當務之急。


照片來源:美聯社/達志影像
關於這項研究,賓州大學傳染病學者Nita Bharti表示,疫苗雖然有效,但並不是唯一的防疫措施。對於人民的行動也需要加強限制:即使是接種過疫苗的人口,也應該減少接觸、配戴口罩並保持防疫社交距離以避免傳染。

而這樣的發現除了有助於改善防疫策略,更顯示當初在沒有科學證據參考的情況下,NBA及NBPA(美國國家籃球協會球員工會)等組織就成功地制定了有效的防疫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