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他們稱讚自己的孩子,我都會感到嫉妒!」從渡邊雄太一封信,淺談美國與亞洲教育的不同

亞洲文化裡,謙虛是一種美德,因此我們常要求孩子要謙虛,別人稱讚的時候要表現出自己還可以更好的態度,有些父母也不太常稱讚自己的孩子,裡面不乏許多對孩子的期許,但這樣真的是件好事嗎?渡邊雄太的一篇文章,讓我想淺談自己對教養的看法…作者:阿准0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藏
留言
前幾天,在球員論壇裡面看到一篇文章,是在多倫多暴龍打球的日本球員渡邊雄太寫的《The Power of Words》(語言的力量),裡面提到一段關於自己亞洲父母的「謙遜」,讓當時正處在人生交叉路的他痛苦不堪。

謙虛,容易讓我們認為自己還不夠好
「大四的時候,我開始認真考慮自己與NBA的距離。」
「儘管我知道希望渺茫,但我仍然加倍努力地在夏季聯盟打拼,渴望能獲得球隊青睞。」

做為一個高中才來美國的日本球員,渡邊雄太所承受的壓力絕對是難以想像的,他沒有八村壘的黑人膚色與體格,這意味著他勢必得面對文化中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與歧視。

但是即便有著語言的隔閡和體能的劣勢,渡邊雄太仍憑著出色的球商與身體協調性,在大學籃球界站穩腳步。只是單單站穩腳步的成績,是很難讓渡邊雄太邁向下一個階段。不少球探認為他語言不同、年紀太大、沒有勁爆的體能,根本沒有辦法在聯盟中生存。

請繼續往下閱讀


即使如此,背負著「下一個登上NBA的日本人」期待的渡邊雄太,只能在落選後苦苦地在夏季聯盟掙扎,期盼有任何球隊願意給他一份雙向,甚至是發展聯盟的合約。

日籍NBA第二人! 灰熊2年約簽23歲渡邊雄太| ETtoday運動雲| ETtoday新聞雲

「我的父母住在日本,但我們每天都會通電話。」
「有一天,他們跟我說:『我們遇到鄰居,他問我們雄太是不是能進NBA?』」
「『當時我們跟他說,你還差地遠啦!』」
「我當下整個愣住了。」
「我知道他們是想保持謙遜,我知道他們只是對我被選中的事情保持謹慎的態度。」
「但是當下我真的受不了。」
「那時候我很沒信心,我告訴自己盡量往好的方向想,我只是希望從父母那邊得到一些肯定。」
「但那句『你還差地遠!』,我從中只能聽到消極的語氣。」

看到這段時,筆者心中產生相當大的共鳴,因為我們從小就被教育做人要謙虛,面對他人的稱讚應該適時地展現出「自己其實也沒有那麼好」,甚至如果不這麼做,很有可能會被認為很自大。

可是,過度的謙虛反而會因為不斷貶低自己,導致自己陷入一種「我還不夠好」的低自尊心態,從而讓努力成為自己心理的負擔,最終身心都無法負荷。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尤其反映在親子教育上,很多家長可能會覺得「他還小,怎麼可能懂」或者「這是為了鞭策他更好」,但是這樣的舉動其實無形之中都會傷害孩子的自信心,亟欲渴求認同的他們不會認為父母「以他為榮」,而會認為父母覺得「他做得還不夠」。

「如果我今天沒有付出110%的努力,那我不會對這些話有任何反對的意見。」
「但我為了這個機會拚盡所有,我的父母也知道。」
「當時我希望聽到積極的聲音,我希望能得到他們的鼓勵,而不是消極的想法。」

其實,「謙虛是美德」這樣的文化底蘊深植於亞洲人的生活中,就像渡邊雄太的父母一樣,當別人誇獎自己的小孩時,很自然地就會用這樣的態度應對,這樣的觀念沒有什麼不好,相信謙虛的原意是為了提醒自己不要因現況感到驕傲,從而停止進步。渡邊雄太的父母之所以會與他分享這件事,也許是想用這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變得更好。

大切なのは、失敗を恐れない覚悟。NBA渡邊雄太「小学生からの夢を叶える思考法」|OCEANS オーシャンズウェブ

但是,那在當時的渡邊雄太聽來,只會有一種自己的家人認為他還不夠格,即便他已經這麼努力。

這樣的場景在筆者眼中看來並不陌生,之前和學生家長聊天,當我稱讚他們的孩子表現很不錯的時候,有些家長會跟我說「沒有啦!他哪邊哪邊還做得不夠好!」或者是「還可以更好啦!」,甚至有些家長在與其他家長聊天時,會習慣用貶低自己的小孩開場來稱讚對方的小孩。

請繼續往下閱讀

這些看似謙虛的言語,其實隱含對小朋友能力的質疑。

曾有心理學家提出,孩子的自尊心與自信心,有很大一部分建構在成長時期父母的認同,如果長時間很容易就造成他對自己沒有信心,甚至不認為自己做得到,即使自己成功做到,也會陷入一種「德不配位」的恐慌中。就像身旁有許多小朋友,常常會將自己的成功歸咎於僥倖,面對他人的稱讚,最先展現的反應是羞愧,覺得自己不配擁有這樣的成就。

「來到美國後,我看到許多美國家長是如何稱讚自己的小孩。」
「我隊友的父母,時常語帶驕傲地告訴旁人:『我的孩子很棒吧!』」
「每當看到他們在公開場合這樣表揚自己的孩子,我都會感到羨慕與嫉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