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險為國爭光背後 中華隊缺乏競爭力的B計畫

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時期,中華隊還願意冒著風險為國出征,固然要向他們致上最高的敬意,但是在滿滿的愛國情懷背後,卻隱含諸多待決難題。作者:EdotTdot_40
請繼續往下閱讀


收藏
留言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FIBA亞洲盃資格賽第三階段賽事,改採閉門方式,集中至菲律賓馬尼拉舉行。

本階段中華男籃徵召面臨極大挑戰,許多球員因個人因素或傷勢婉拒出賽,直到五月底才正式敲定以SBL和UBA球員為主的參賽名單。12名球員幾乎都是首度披上中華隊戰袍,且僅經過短暫的團隊訓練,就出發到菲律賓參賽。中華隊本階段兩度交手中國、一次面對日本,皆以輸球坐收,吞下三連敗,賽後排名分組第三,必須在下個月對決關島的外卡戰中獲勝,才能取得晉級正賽的門票。

在疫情肆虐的非常時期,中華隊還願意冒著風險為國出征,固然要向他們致上最高的敬意,但是在滿滿的愛國情懷背後,卻隱含諸多待決難題。


圖片來源


從戰術制定到比賽細節 準備不夠充分的中華隊
先前中華隊主要是由總教練Charlie Parker主導,本階段則因Parker身體不適,改由鄭志龍擔任球隊的執行教練,負責調兵遣將,這對中華隊的戰術體系帶來相當大的改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有別於Parker教練偏好以陳盈駿等控衛的高位擋拆作為起手式,戰術系統看重後衛的個人技巧與決策能力;鄭志龍教練主政下的中華隊,則以5-out motion為主,提高中鋒的高位策應或是handoff的比例,這套戰術體系更需要善於策應的長人、勤於跑位的側翼與球員間的高度默契。

但本次中華隊的球員所屬球隊不同,甚至來自不同層級聯賽,又欠缺時間磨合,剛開始球員間非常不熟悉彼此的習性,使得配合相當不順。空手走位較為雜亂,在跑位時不小心相撞,過多刻意地餵球,甚至還發生自行將球傳出界的非受迫性失誤。

不過隨著比賽進行,中華隊以戰養戰,確實收到一些效果,球員逐漸熟悉這套戰術系統的運作,不過仍欠缺有效的空手掩護,大多還是仰賴個人跑動擺脫防守,而耗費過多進攻時間,導致進攻效率低落,三場比賽投籃命中率都不及四成。

不僅是掩護與跑位,策應點不足也是一大問題。不可否認的是,譚傑龍在這套戰術下扮演一枚活棋,高位策應的手段多元,傳球大膽,心思卻相當細膩,偶爾還能上演神來一筆的背後傳球,讓人見識到他的創造力與引導能力,若沒有合適的傳球機會,也能運用運球技巧和速度突破,儘管在傳球的隱密性上仍有進步空間。從數據上看來,場均繳出6.0分3.7籃板2.0助攻,算是可圈可點。

請繼續往下閱讀

然而,除了譚傑龍以外,其餘長人在這套體系下,表現似乎就黯淡許多,蘇士軒、藍少甫都沒能在高位傳導上帶來更多幫助。

從各方面檢視,5-out motion與本次中華隊的相容性並不是太高,教練團事前的戰術設定,或許有不小的討論空間。




除了賽前戰術制定,細節部分也有不少值得檢討之處,例如在面對擋拆的防守,就沒有制定完善的應對計畫,尤其在換防與否的選擇上,始終沒有明確的方針,這也是為什麼常發生多名防守者同時向外撲防或同時內縮而漏人,或者是停在原地不知所措,不僅沒阻擋持球者,還漏掉下滑的掩護者。對於擋拆戰術的抵抗力不佳,也是造成中華隊在這三戰平均禁區失分高達56.7分、對手外線命中率42.6%的主因之一。

此外,球員的身體和心理尚未調整至最佳狀態,也是一大痛點。首戰面對中國的高壓式防守,中華隊的後衛遭遇肢體碰撞和包夾,頻頻掉球失誤,甚至還需要身體素質較佳的阿巴西去幫忙接應帶球過半場。

雖說勝負本來就不是評估中華隊的唯一指標,但就整體而言,在倉促成軍、集訓時間不足的情況下,場上的表現確實反映出本次中華隊的準備不夠充分。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圖片來源


勝負之外 那些值得注意的亮點
即便一勝難求,本次的中華隊不論是在團隊或個人方面,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亮點。

首要肯定的是中華隊的外線穩定性。外線投射是中華隊長久以來的罩門,2017-18年的世界盃亞洲區資格賽,中華隊三分命中率28.9%,在16支參賽球隊當中排名倒數第6。去年二月,同樣派出完整陣容參賽的中華隊,在主場台北和平籃球館,迎戰日本的比賽,團隊三分命中率也僅有慘澹的19%。反觀本階段以國家隊生面孔為主的中華隊,團隊三分命中率竟上升至33.7%,外線火力反而兇猛許多,主因在於本階段的中華隊在外線出手上更為果決,early offense的投射把握度也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