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NBA截然不同的P.LEAGUE+選秀策略與方針

在去年P. LEAGUE+的成立後,讓台灣籃球的熱潮邁向了20年以來的新高峰,企業家們搶著要投資,各種以台灣籃球為主題的Youtube、Podcast頻道也都跟著搶搭這股熱潮紛紛成立。在這樣的盛況下,第一年的P.LEAGUE+選秀自然成為了大家討論的話題,甚至還有類似NBA的「Mock Draft」選秀模擬話題出現,但P.LEAGUE+選秀其實在本質上與NBA有極大的差別,因此各球隊在選秀上也會有與NBA截然不同的考量點。



1.沒有重建,沒有「相信過程」

過去在NBA,弱隊確定該季沒有競爭力後,往往會選擇「擺爛」等方式結束剩下來的球季,要馬找個藉口宣告主力受傷,再不然就是把球星全數交易掉,大破大立。最經典的例子莫過於費城76人隊了,當時剛上任的總管S.Hinkie狠下心來,把陣中當家球星全數交易掉,犧牲戰績以換取選秀權,讓76人進入了漫長的重建期,這段時間球團不斷的打著「相信過程」的口號,希望球迷可以忍耐,他們也希望能夠仿照雷霆的模式,三年內陸續選中K.Durant、R.Westbrooks、J.Harden,打造雷霆盛世,姑且不論相信過程的結果,這一套思維並不適用於台灣籃球的環境。

請繼續往下閱讀



76人過去犧牲戰績換選秀權,目的就是為了要能挑到能作為核心的基石球員
NBA畢竟是全世界最高的籃球殿堂,因此每屆的選秀都吸引了極具天賦的籃球潛力股,球團自然也願意為了這些球員擺爛、放棄戰績與票房。但職業籃球環境較不發達的地方,最具天分的球員一定會選擇旅外挑戰,不管是NBA或是對岸的CBA,再或者就是像今年政大的洪楷傑一樣,兩邊都報。在這樣的背景下,P.LEAGUE+補強位置深度大於選天賦的方向,應該是各隊主流策略。以攻城獅為例,在成力煥離開球隊後,球團應該會著重在2-3號位的補強,但即使狀元選了鋒線,他們也僅是增強了該位置的可用之兵,於是乎我們便要討論P. LEAGUE+第二個不同於NBA的現實情況。



2.洋將才是的最大的補強

也因為不是最高的籃球殿堂,各球團在洋將的選擇與眼光上,會比選新秀還要更加關鍵,過去韓國的KBL或者前年的SBL都曾實施過洋將選秀,不外乎就是因為大家意識到選秀的影響力不如洋將,所以才想出的對應策略。對於洋將的挑選,難度可完全不亞於選秀,在台灣籃壇的環境裡,沒有單打能力與太具有單打能力的,對球隊往往都不是加分的,甚至是打過NBA的,都不見得是贏球保證,像是台銀過去找的C.Smith或攻城獅的H.Thabeet,影響力都不如年年都能帶領球隊打到冠軍賽的歐陸長人I.Zaytse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