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 球星 Chris Bosh 之《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 / 給年輕運動員的 12 封信》

前三篇文章分享了 Bosh 寫的 12 封信:

1.When You Ain’t Nothing but Tired / 當你已經累到快往生時

2.You Have to Find Your Why (and It Can’t Be Fame or Money) / 你必須找到生命中的 Why(不能是名聲或金錢)

3.The Gift of Hunger / 正確的渴望

4.Cultivating the Mind / 鍛鍊你的心智

IMG_8606_20210627063347.JPG

5.Communicating Is Key / 非學不可的溝通技巧

6.Sweep Away Your Ego / 放下你的自傲

7.Leaders Lead / 真正的領導

請繼續往下閱讀


8.Take Care of Yourself / 不要被自己打敗了

9.Don’t Let ‘Em Get to You / 酸民快退散

10.The Name on the Front of the Jersey Is What Counts / 只有球隊,沒有自我

11.Winning and Losing: Not Too High, Not Too Low / 勝不驕,敗不餒

12.Do the Work. Do. The. Work / 不要光說不練,快—去—練—習

最後這篇文章是讀後感想,分成以下 7 點:

1.找到屬於自己的 Why

2.不要讓金錢成為你的動力

3.要怎樣才能成為領導者

4.一定要先照顧好你自己

5.酸民的工作就是酸

6.籃球所帶來的收穫

7.把每一場比賽當成最後一場去打




Part 2:個人感想

【找到屬於自己的 Why】

Bosh 提到籃球教練 John Wooden 說過:

What you are as a person is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you are as a basketball player.

去思考你想做一位什麼樣的人,遠比你是什麼樣的籃球員還重要。

他自己從很多教練和球員身上學到不少東西,才會想把一路走來的心得和經驗,寫成《Letter to a Young Athlete》這本書,分享給年輕運動員。

想做哪一種人是最終目的,但必須從找到 Why 開始。Bosh 提到的 Simon Sinek 所寫的《Start with Why / 先問,為什麼?》,也是我很喜歡的一本書。

不管哪個年紀,從事哪份工作,都值得思考這些問題—

「到底我想做什麼樣的人?我有自己的優點和專長,可以去完成什麼?幫助別人什麼?帶來什麼改變?」

另外,Bosh 這本書的書名來自他很喜歡的書《Letter to a Young Poet》,作者提到:

Don’t search for the answers, which could not be given to you now, because you would not be able to live them. And the point is , to live everything. Live the questions now. Perhaps then, someday far in the future, you will gradually, without even noticing it, live your way into the answer.

不要急者去找答案,此時此刻是沒有答案的,就算有,可能你知道也無法做到。重點在於,先跟這些問題共處,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你會慢慢地發現,或者根本沒有發現,其實你已經找到答案了。

所以我們要做的就是,把這些問題先放在心中,每次遇到難關時,達成目標時,記得拿出來來想一想。

我從學生時代開始思考自己的 Why,也是到這幾年才愈來愈清楚,回頭再看已經是超過二十年的追尋過程,然而只要有開始,相信一定能找到答案。

請繼續往下閱讀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要讓金錢成為你的動力】

最近看完紀錄片 DVD《我在快打求旋風 / Living The Game》,17 歲就拿到世界電競冠軍的梅原大吾,34 歲仍以職業電競選手的身分,持續參加各大比賽,可是心態已經不同,他說:

「我想達到或擁有的東西,我都已心滿意足了。在遊戲的世界,我已經達到最高等級,我現在的目標是創造一個環境,讓其他職業玩家,能自在地追求他們的生涯。」

他還說過:

「我不需要 Capcom 大賽的獎金,因為大筆獎金不能驅使我,我不想像木偶被線綁著,我不想讓獎金左右我的遊戲風格,即便就算大家都變了,我要保持真實的自己,如果我不是那樣想的話,我就無法真的有自信。」

在 2015 年的 Capcom 盃大賽,雖然大吾只得到亞軍,但他在參賽前就決定一毛錢都不拿,最後把六萬美金捐給紐約大學,當作遊戲中心計畫的獎學金。

這讓我想到 Bosh 寫的第二封信—「You Have to Find Your Why (and It Can’t Be Fame or Money) / 你必須找到生命中的 Why (不能是名聲或金錢)」,身為一位運動員,不能讓名聲或金錢變成驅使自己變強的動力,打籃球也好,打電玩也好,都是一樣的道理。

當你的收入達到一定程度,已經有成就證明過自己,人生的目標將會不同,從設法生存,變成提攜後進。

另外,Bosh 用 2019 年 NFL (美國美式足球職業聯盟) 的紐奧良聖人隊當例子,在季後賽開打前, Sean Payton 教練拿出自己獲得的冠軍獎盃,裝滿 12 萬美金,跟所有球員說:「你們想要這些錢嗎?那就再贏三場比賽!」

結果這種激勵方式並沒有用,最終聖人隊輸給了洛杉磯公羊隊。

不過多年之前,Payton 教練用過的另一種方式卻很管用。

紐奧良州在 2005 年因為卡崔娜颶風損失慘重,在隔年的主場重新開放前三天,他把全體隊員帶到球場,一起觀賞影片,回顧這座城市所遭受的傷害。

三天之後,對手是亞特蘭大獵鷹隊,聖人隊的球員知道無論如何都要拿下勝利,他們不是為了金錢,不是為了獎盃,而是為了這座城市,為了所有球迷,要帶給大家希望,要讓大家團結,最後真的贏得比賽。

上面兩個例子,一個是為了「年輕選手」而戰,另一個是為了「整座城市」而戰,不管勝利或失敗,他們都心滿意足,因為不是為了自己,而是更崇高、更偉大的目標。

換成我們來看呢?

前陣子我收到一份履歷,個人簡介寫著:「喜歡錢,若錢多,我就更拚」,最近的面試者也提過自己的生涯目標是追求更高的收入,幾乎每一到兩年就換一份工作。把金錢當動力沒什麼不對,但我會希望對方能思考這三點:

1.那是永無止盡的追尋:

錢要多少才夠?只知道要求,有繳出相對應的貢獻嗎?

2.那能定義你的價值嗎:

年薪只是一個數字,不見得等同你的能力,更不代表你的價值。你的墓誌銘要寫總收入或存款餘額嗎?還是你帶來的改變呢?

3.那能由你自己決定嗎:

把目標設定在「某個價碼」,沒達到會很失望,相對而言,把目標設定在「自我成長」,是完全由本身控制的,只要有進步,就不算失敗。

為什麼我會有這樣的想法?

可能是受到家人的影響,把錢看很重,讓我一點也不喜歡錢。夠用就好,除了剛出社會,要自力更生,接下來的二十年,我從來不為錢而工作,更在乎自己學到多少、分享多少、留下什麼。

很神奇的,也很幸運的,這些努力或早或晚會被看見,至於金錢,只是我努力的附加產品,並不是讓我努力的動力。